【果然实力决定一切!美国人慢慢想通了,对华合作支持度首次过半】多年被政治精英操控

孙王良评 2025-10-31 08:05:29

【果然实力决定一切!美国人慢慢想通了,对华合作支持度首次过半】

多年被政治精英操控的美国舆论,终于露出了一丝回归理性的迹象。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10月28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美国人认为,美国应当与中国开展合作与接触。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低谷,如今突破50%,成为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在表面上看,这只是数字的跳动,但仔细分析,却能洞察到深层的政治与社会逻辑。

调查从7月下旬到10月中旬分三次展开,涵盖广泛民意。数据显示,53%的美国人支持对华友好合作,高于2024年的40%,这意味着民意正在经历显著回暖。民主党人和无党派人士成为民意改善的主要推动力,其中2/3的民主党人倾向于与中国友好合作,较去年增长19%。共和党内,支持比例仍然只有1/3,显示党派分化依然存在,但总体趋势是向合作倾斜。

美国公众对“中国威胁”的感知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认为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会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的人下降了8%,降至50%。四成美国人认为限制中国全球影响力“非常重要”,这一比例在不同党派间普遍下降。民意显示,美国民众的关注点正在从对华恐慌转向国内问题——政府腐败、民主制度面临的挑战、社会经济压力。这些问题远比一个遥远大国的崛起,更直接触及普通美国人的切身利益。

这份民意调查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存在明显落差。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指出,精英推动的对抗性政策并不能代表民意真实意愿。民众更加务实,他们清楚地知道,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合作带来的互利才是最切实可行的选择。美国政府长期宣扬“全面对华竞争”,但民众显然在思考另一条路——以合作换取实际利益。

有趣的是,公众对经济互动的态度比对安全议题更开放。多数美国人赞成降低对华进口关税,以换取贸易逆差下降。这意味着,美国民众在经济问题上比政治精英更灵活、更现实。他们更愿意用双边合作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通过对抗和制裁。这也提醒人们,美国所谓对华“强硬政策”,在国内支持基础上并不稳固,民意可能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推手。

调查还揭示出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和理性回归。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认为,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更务实、客观、灵活。民众看待中国,更多是以互利共赢为核心,而非简单套用冷战式对抗逻辑。这种心态正在悄然形成广泛共识,标志着美国社会中对中美关系的朴素愿望正在回归:理性、合作、互惠。

美国民意的这一转向,也在无形中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提出了信号。虽然美国国内政治精英仍然试图维持对抗框架,但民众的关注已经不再全部集中在“抑制中国崛起”上,而是开始考虑实际利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这意味着美国政策若完全忽视民意,很可能面临执行困境甚至政治阻力。

这一变化在全球视野下尤其重要。长期以来,美国通过舆论、政治压力推动对华遏制,但现在民意已出现偏向合作的倾向。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推进开放、合作与共赢战略,将获得更大的空间。面对美国社会中理性回归的趋势,中国的对美策略不必仅停留在精英博弈层面,而可以直接对接民意,以经济和科技合作为抓手,增强两国互动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中美关系复杂而敏感,但民意的回暖给合作注入了现实动力。五年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从误解、恐惧,开始向务实、理性、开放方向演化。这种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全球经济联系紧密、科技发展互依的现实推动下逐步显现。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务实认知,是中美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为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提供了民意支持。

从中国角度看,这份调查释放出明确信号:世界最强国之一的民意,也在呼唤理性合作,而非持续对抗。中国继续坚持开放、合作、互利的战略,既符合全球发展趋势,也契合美国民意期待。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必被政治精英的偏见绑架,而应由理性、务实、互惠的合作逻辑推动。美国民众对合作的倾向,为中美关系带来了战略缓冲,也让中国在外交和经济布局中拥有更多主动空间。

美国民意的新趋势提醒世界,政策的合理性和民意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合作仍然是现实选择,互利仍然是主旋律。在全球政治博弈中,民意是最柔软却又最有力的杠杆,它能推动政策调整,也能塑造未来走向。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发展,民意的风向比任何政治声明都更具参考价值。这一次,美国民众选择了合作,也给世界送来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崛起并非威胁,而是可以对接现实、创造互惠的机会。

这份民意调查如同一面镜子,让中美双方看到:合作之门仍然敞开,只需理性与务实去推开它。

0 阅读:24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