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终于想通了?外媒问韩国总统李在明:若中国武统台湾,你会不会出手?李在明笑着回答:那是人家的家务事,我只需说声谢谢就行.不得不说,他确实比尹锡悦精明太多,对中要经济;对美要安全;对内要选票——这三点,就是他的执政底牌。 首尔明洞的商户脸上多了些笑容,中国游客带回的消费活力,让沉寂两年的货架重新热闹起来。 这背后,是韩国民众用选票做出的一次重要调整,告别尹锡悦的“单边押注”,转向李在明更务实的执政思路。 短短几年间,韩国政坛的风向转变,藏着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尹锡悦当初上台时喊着“强化同盟”的口号,把宝全押给了美国,最直接的代价,就是手里的“芯片王牌”打错了地方。 为紧跟美国的对华限制政策,韩国芯片企业被迫缩减对华出口,结果自家企业订单锐减,三星西安工厂一度陷入产能闲置。 超市里本土品牌的电子产品价格涨了,相关产业链的工人加班变少,连带着韩国对华贸易逆差创下纪录,钱包实实在在受了影响。 更让人不安的是安全上的“引火烧身”,为表对美忠心,尹锡悦政府高调邀请美军核潜艇进驻半岛周边,消息一出,朝鲜的导弹试射频率立刻增加,首尔街头的防空警报演练比以往密集了不少。 普通民众晚上看新闻,总担心半岛局势升温,连带着房地产市场都跟着波动。 雪上加霜的是,尹锡悦任内曝出多起亲信腐败传闻,检方最终介入调查,民调支持率跌到个位数后,他的政治生涯也戛然而止。 李在明的上台,像是给焦虑的韩国踩了脚“刹车”,他没喊什么宏大口号,先抓最实在的,明确不在台湾问题上发表过激言论,稳住中韩经贸的基本盘。 要知道,中国是韩国近三成出口商品的目的地,中韩自贸协定带来的关税优惠,直接关系到韩国中小企业的生死。 他这套“经济优先”的打法,让现代汽车、LG等大企业的对华出口数据很快止跌回升,相关岗位也多了起来。 在对美关系上,李在明也显出了分寸感,他没否定韩美同盟的重要性,却在美军要求韩国增加防务费用、加入更多对华限制清单等问题上硬气了不少。 去年底美韩防务谈判中,他顶住压力把费用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还公开表示“韩国企业的利益不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这种“安全不盲从”的态度,反倒让韩国在同盟里的话语权悄悄提升。 对内他把精力放在了民生上,推动提高最低薪资标准,给青年创业提供税收减免,连民众抱怨的租房贵问题都摆上了议事日程。 首尔大学的民调显示,他上任半年支持率稳定在50%以上,比尹锡悦同期高出三倍多,这其实不难理解,老百姓不管什么外交策略,只关心日子能不能过好,家门口是不是安全。 韩国的处境从来不容易,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就像走钢丝,偏左偏右都可能出问题。 尹锡悦的教训在于把单边依附当成了捷径,而李在明的清醒,是看懂了“平衡才是长久之计”。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外交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守住自己的利益底线,护住民众的生活底气。 国与国的博弈里,从来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能把老百姓的日子放在第一位的政策,才是最稳的“压舱石”。 信源:《李在明:这就是中国施压方式,但对抗中国不是好方法》——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