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

士气沉沉 2025-10-31 11:59:55

[微风]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毕竟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工厂,流水线旁挥舞的机械臂都比五年前多了一倍还多,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率已经飙到45%,翻了两番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工人对饭碗的担忧。 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有实实在在的案例摆在那。特斯拉上海工厂搞“熄灯生产”,机器人替代率高达75%,一条生产线能24小时不停转,精度还能控制在0.01毫米,原本需要上百人的装配车间,现在只剩下几个监控设备的技术员,单厂每周产能反而冲到5000辆,比传统工厂提升了六成。 不只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变化更直观,阿里小蜜AI客服一天能处理1200万次咨询,解决率92%,直接替代了超过1.2万个传统客服岗位,以前电话那头的人工应答,现在十有八九是算法生成的语音。 连办公室里的白领也没能幸免,德勤引入“小勤人”RPA后,原本要20人天才能做完的月度审计,AI一天半就搞定,增值税申报效率提了85%,基础会计岗减员近七成。 但要是只盯着被替代的岗位,就没看懂这场变革的全貌。世界经济论坛早有预测,到2025年AI虽然会让8500万个岗位消失,却能同时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一减一增之间,其实是职业结构的大重构。杭州那位45岁的外卖骑手老李就是例子,他参加当地的无人机配送培训后,不用再顶着烈日暴雨跑单,坐在空调房里操控10台无人机送货,工资反而翻了1.5倍。 上海更有针对性,搞“数字赋能再就业工程”,专门教下岗的纺织工操作3D服装打印设备,转型后这些工人人均月入过万,比以前在流水线干活时挣得还多。 这些变化印证了郑强教授的后半句话:“关键看咱们怎么应对”,就像当年汽车淘汰了马车夫,却催生出司机、汽修工等新职业,AI带来的不是终结,而是转型。 新岗位的薪资吸引力更是惊人。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4年大模型调优师的岗位需求同比涨了320%,平均月薪能到45K,资深的AI算法专家,头部企业直接开出500万到1200万的年薪。更细分的领域里,AI伦理研究员、智能代理运营师这些听着新鲜的职业,因为人才稀缺,薪资溢价特别明显。 但光鲜背后是巨大的人才缺口,工信部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人才缺口已经达到60万,实际能补上的还不到10万,供需比例1:6,这也是教育部急着要在2030年前让中小学基本普及AI教育的原因,就是怕下一代跟不上技术迭代的节奏。 政策层面早就开始布局应对。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里明确提出,要把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从“替代范式”转向“赋能范式”,简单说就是不跟AI抢活干,而是让AI当助手。 珠海的医院已经尝到了甜头,AI助手分析CT片的时间从15分钟缩到30秒,误诊率降了20%,医生不用再埋首于海量影像中,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疑难病例的诊断上。 政务系统也一样,AI处理数据后,社保报销从以前“跑三次腿”变成“当天到账”,窗口工作人员的角色从单纯的收件审核,变成了给群众解决复杂问题的顾问,工作价值反而提升了。 还有一种更前沿的工作形态正在兴起,就是国家发改委提到的“智能代理”。 劳动者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打造能独立干活的数字工具,比如做数字人直播、开发智能写作助手,相当于给自己造了个“数字分身”。 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既保留了人的创意和经验,又借助AI放大了工作效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少自由职业者已经靠这个实现了收入翻倍。 新加坡星展银行的做法也很有参考性,他们计划三年裁掉4000个传统岗位,但同时会创造1000个AI相关的新职位,用主动调整应对变革。 现在来看,郑强教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但恐慌大可不必。 AI确实在淘汰那些标准化、重复性的岗位,但也在把人推向更有创造性、更需要情感交互的领域。就像基础文案可能被AI生成工具替代,但需要深度洞察的品牌策划、能引发共鸣的文学创作,AI再智能也做不到;简单的合同审查可以交给法律AI,但复杂案件的庭审辩论、涉及人性的调解工作,终究离不开专业律师。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劳动者跟不上转型的节奏。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学会操控无人机或调试AI模型,如何让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群体也能在变革中找到位置,才是关键。教育部的AI普及教育、各地的再就业培训,都是在搭这样的梯子。 这场由AI引发的职业革命,本质上是一次生产力的升级。你觉得普通人最该掌握哪些技能才能不被淘汰?企业和政府又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0 阅读:1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