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是想在军事发展上考验国际社会的底线? 10月30日,据报道,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日前表示,将在截至明年3月份的当前财政年度,实现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目标,较原定2027财年提前两年。(南方都市报) 2%的国防开支是什么概念?放在全球看,这是北约成员国的“共同防御目标”,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此前几十年都将这一比例控制在1%以内,即便2010年后逐步放宽,2024年也仅为1.5%。突然提速,资金来源与使用方向,远比数字本身更值得探究。 日本财务省10月28日公示的补充预算案给出了答案:通过增征“防卫特别税”、压缩社保冗余开支等方式,额外筹措4.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00亿元)。 这笔钱的去向很明确,防卫省官网披露的采购清单显示,重点购入12架F-35B垂直起降战机、2套“宙斯盾”岸基反导系统,还预留了1.2万亿日元用于高超音速导弹研发——这款导弹射程宣称达1500公里,覆盖朝鲜全境及东亚部分地区。 不少观点认为这是日本“趁势扩军”,深入分析可见,此举更像是美国赋予的“任务指标”。今年8月,美国国防部亚太事务助理部长拉特纳访日时公开表示,“希望日本在印太安全架构中承担更多责任”,言外之意是要求日本增加防务投入、担当“前沿哨兵”。 当前美国正陷入两难:第47任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国内军工供应链紧张,F-35生产线因稀土成本上涨已减产10%,急需日本填补亚太军事存在的缺口。 历史存在相似之处。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打压苏联,曾推动日本提升“防卫能力”,当时日本军费从GDP的0.8%升至1%,成为美国在亚太的“军火库”。 但此次存在本质不同:当年是美国提供技术、日本负责生产;如今是美国放开限制、日本自主研发。 高市早苗上台后,防卫省已实质性解除“武器出口三原则”限制,今年9月向澳大利亚出口10套防空雷达系统,获利3.2亿美元。 日本自身的野心同样不容忽视。高市早苗作为战后首位女性首相,出身鹰派政党,其政治纲领核心为“修宪强军”。 此次提前达标,亦是为明年众议院选举积累政治资本——日本总务省民调显示,35%的选民认为“安保问题是当前最优先议题”,其中60岁以上群体更倾向支持鹰派政策。 关键在于,日本试图借“强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防卫省前次官西原茂曾明确表示:“2%只是起点,要让自卫队具备‘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 国际社会反应明确,朝鲜外务省10月31日发表声明,称日本的举动“开启了东北亚军备竞赛的潘多拉魔盒”,并宣布重启宁边核设施的铀浓缩活动。 韩国国防部同日宣布在济州岛部署新型反舰导弹,射程覆盖日本西南部海域。日韩在独岛(竹岛)问题上积怨已久,日本军费提升必然引发连锁反应。 部分媒体称“日本国防开支超德国,成世界第三”,此说法混淆了“防卫相关开支”与纯军费概念。德国2025年纯军费预计达850亿欧元,而日本6.8万亿日元(约3200亿元人民币)的开支中,包含退役军人福利、国防科研等非作战费用,纯作战费用仅为德国的60%。 即便如此,其采购的F-35B数量已超过英国,加之“出云”号航母改造完成,远洋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从地缘政治看,日本的举动正在改变亚太格局。今年10月,日本和菲律宾签署了《互惠准入协定》,意味着自卫队可在菲律宾永久驻军;紧接着又和印度举行了“马拉巴尔”联合军演,出动了“加贺”号准航母。 这一系列操作,明显是在构建“美日印菲”军事同盟。而中国的应对也很务实,国防部10月29日宣布,中俄海军将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巡航,这是对地区局势变化的明确回应。 日本扩军之路存在隐忧。核心问题是技术依赖,其宣称的高超音速导弹,关键发动机技术仍需从美国进口;F-35B的维修保养,完全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掌控。 更严峻的是经济压力,日本政府债务率已达260%,远超希腊债务危机时期水平,持续增加军费可能引发财政崩溃。上世纪90年代,日本曾因军费过高导致经济泡沫破裂,此次是否重蹈覆辙,值得关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