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克里姆林宫否不否认布恰事件中的罪行,乌克兰都会对屠杀乌克兰人的凶手虽远必诛,俄中校韦尼亚明.马热林,近日在离乌4000公里以外的西伯利亚被乌国防情报局用汽车炸弹做了处决… 大家仔细琢磨琢磨,4000公里是什么概念?从乌克兰基辅开车往东,得穿过整个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再扎进西伯利亚广袤的森林和冻土带,才算到了地方。这可不是在前线战壕里的交火,也不是无人机在战场上空的精准打击,而是把“复仇”的手伸到了对方国土的腹地,用汽车炸弹这种带着强烈暗杀色彩的方式了结一个人。乌克兰这步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不只是为布恰事件的受害者讨说法,更像是在对俄罗斯喊一句话:别以为躲回本土就安全,只要你沾了血,再远我也能找到你。 但这里藏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谁来给“凶手”下定义?乌克兰说马热林中校是布恰屠杀的参与者,证据是他们手里的调查材料;可克里姆林宫从始至终都否认布恰事件存在所谓“屠杀”,甚至说那些画面是伪造的。国际组织倒是想介入调查,可两边各有各的说法,各守各的立场,到现在也没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这种时候,一方直接跨国土“处决”另一方的军官,到底是替天行道的正义,还是会点燃更多仇恨的暴力?这事儿真没法一句话说死。 更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是那些藏在新闻背后的人。布恰事件里,倒在街头的老百姓是无辜的;马热林就算真有罪行,他家里会不会也有等着他回家的妻子、孩子?今天乌克兰用炸弹送他上路,明天俄罗斯会不会找个乌克兰的官员报复回去?仇恨这东西就像野草,你用暴力去割,它只会长得更疯。到最后,被卷进来的永远是更多想好好过日子的普通人,他们没参与过什么决策,却要为这些“复仇”和“反击”付出代价。 咱们看新闻的时候,很容易被“虽远必诛”这四个字点燃情绪,觉得这是在为受害者讨公道。可冷静下来想想,战争里最缺的从来不是报复的勇气,而是让仇恨停下来的智慧。马热林死了,布恰的受害者能回来吗?这种跨国土的暗杀,会不会让本就胶着的冲突变得更难收场?这些问题,比“谁赢了这一局”更值得琢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