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就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子。据统计,这次选举光钱就花了147亿美元,堪称历史之最。 更关键的是,这钱都从哪里来?几乎都是亿万富豪和大财团捐的。比如,83位超级富豪投向了哈里斯阵营,52位支持特朗普,甚至连马斯克都单独给特朗普捐了1.1亿美元,并搞了所谓的抽奖拉票活动。 这意味着什么?美国政治,实际上被资本深深绑架。你想,选总统不只是比拼政策、比拼口才,而是比拼谁的钱更厚,谁能拉到更多资本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很多政策往往偏向资本和大企业,而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常常被淹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那种“市场至上、资本至上”的逻辑。中国明确规定,关键行业必须掌握在国家手里,比如电网、石油、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动脉,都由国家直接管理。 这就形成了一个制度上的根基:资本不能无限制扩张,尤其不能垄断或损害公共利益。简单来说,中国在经济上既鼓励创新和市场活力,又设了红线,让资本不能随心所欲。 不仅如此,中国对资本行为的监管是实打实的。举个例子,2021年,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美团、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展开了反垄断行动。一年时间里,查处了175起垄断案件,罚款金额高达235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打破垄断、规范市场,让小商家和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不被资本随意吞噬。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资本可以赚钱,但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和民生为代价。 再看看房地产行业,这是中国控制资本的一条重要线索。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一度被资本炒得火热,房价疯涨让很多普通家庭压力巨大。中国政府推出“房住不炒”的政策,严格管控房地产资本炒作,要求房企必须保交楼,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 这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度和政策形成约束,让房地产资本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必须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住房需求。教育和医疗领域也是类似逻辑。 比如“双减”政策让学生减负,管控教育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医药集采制度让药品价格透明,降低老百姓看病成本。这些都是通过国家政策和制度,让原本可以随意扩张的资本回到服务民生的轨道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引导资本方面,还把制度和民心结合起来,推动“共同富裕”。从2021年以来,浙江等地设立了多个共同富裕示范区,鼓励企业提高员工工资、参与公益活动,甚至通过税收、激励和监管手段,引导企业回馈社会。 这种方式的意义,不仅是让资本听国家的,更是通过政策和民心的互动,让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换句话说,中国的制度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去约束资本,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监管和社会舆论形成合力,让资本在规则下运行,同时赢得社会认可。 这其中,有一个核心逻辑值得注意:国家掌握话语权,但不是让企业死板地服从,而是通过制度、监管和政策,形成“有边界的自由”。企业可以赚钱,可以创新,但必须在国家设定的底线内运作;资本不能越界,更不能牺牲公众利益。 这种制度安排,让资本既有活力,又不失秩序。而这正是中国和美国的本质差异所在。美国的资本自由度极高,政治和经济深度捆绑,让资本有了凌驾于国家的权力;中国的资本自由度受到制度约束,但在约束下能更稳健、更有序地发展。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还依赖于中国制度的执行力和社会认同感。执行力决定了制度能否落地——如果监管不力,政策再好也只是纸面文章。而民心认同,则保证了政策有持续的社会基础。 比如,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的政策,如果没有民众支持,资本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规避或抗拒政策;而有了社会共识,政策执行就更顺利,资本也更容易“听话”。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互联网平台过度扩张、管控房地产资本炒作,并推动共同富裕理念落地的原因。 把目光放回全球来看,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更为突出。在欧美国家,资本力量极大,政治和经济高度捆绑,美国学者甚至直接说,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国家通过制度安排,让资本必须服从国家战略和社会大局。 这不仅让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也让社会整体公平性得以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制度的优势在全球性危机中体现得更明显:无论是金融波动、房地产风险,还是应对疫情和公共危机,中国能够迅速动员资本和资源,实现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而美国在类似情况下,资本利益往往先行,政策执行容易被拖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