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界卡了整整100年的“高碳排放死穴”,居然被中国科学家用“1 滴不起眼的东西” 给打通了。 更牛的是,这成果直接登了国际顶刊,连老外看了都忍不住夸赞这想法也太绝了。 要知道咱们开车用的液体燃料和化工圈里超值钱的“硬通货”烯烃,很多都是靠“费托合成” 技术造出来的。 简单来说就是把煤、天然气变成合成气,再转成能用的化学品,但这技术有个大bug,一用铁基催化剂,30%的碳就白白变成二氧化碳飘走了。 然而温晓东团队跟马丁团队联手出手,说出的解法简单到让人惊掉下巴。 对此他们表示,往反应气体里加“百万分之一浓度”的卤素化合物,那量少到跟炒菜时滴半滴生抽似的。 但是可别瞧这“1 滴”不起眼,马丁教授打了个特接地气的比方,就像给催化剂装了个“智能开关”,一边把二氧化碳的生成路彻底堵死,一边还能让更多产物变成值钱的烯烃。 不过咱拿真实案例说话才够实在,以前二氧化碳占比能飙到30%,现在硬生生压到1%都不到,反过来高价值烯烃的比例直接冲到85%以上,比行业常规水平高出好大一截。 更厉害的是,这技术不用改工厂里现有的设备,连续测试450小时都稳如老狗,二氧化碳占比从没超过1.5%。 现在这俩团队已经跟企业合作搞中试了,就等着赶紧推进到工业化阶段,要知道这可不光是解了个技术难题,在“双碳”目标下,煤、天然气这么转化既省资源又少排放。 他们不光帮咱们国家的能源踩了油门,连全球低碳发展都拿到了一份“中国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