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名解放军战士在炮火中和部队失联,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误打误撞发现了敌人的指挥部,面对穷凶恶极的敌军,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心想:既然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吧,于是便开始了他的行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4月28日,老山硝烟再起,穿插队伍冲进密林,炮火骤至,队伍被炸得四散,陈洪远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身边只有爆炸的回响和远处枪声,作为班长,陈洪远清楚,在战场上失散后,唯一的办法就是朝着最猛烈的枪声靠拢,此刻的他没有时间害怕,只有执行命令和责任的本能。 在密林中摸索前进,陈洪远一路寻找战友,荆棘划破了手臂,衣服早已变得破旧不堪,高地上的静寂让他判断这里可能藏有敌军,于是陈洪远果断选择前往侦查,敌人的防线和工事在炮火中并不牢固,铁丝网后的堑壕通向山顶,敌军踪影却隐约在前方浮现。 陈洪远凭着多年的经验,果断穿过铁丝网,向山顶推进,黑暗中的坑道口传来越军的声音,陈洪远判断这是敌人指挥部的所在,他没有犹豫,迅速发起攻击,短促的扫射后,敌人反应迟缓,陈洪远趁势推进至坑道深处,不断的判断和选择,让他在迷雾和危险中保持冷静。 面对敌军,陈洪远始终警惕,他利用敌军遗留的弹药补充武器,每一步都权衡利弊,指挥部内的情况错综复杂,敌人猝不及防,陈洪远抛掷手榴弹摧毁设备,带走电报本和望远镜,每次推进,都是在风险和机会之间的抉择,战场上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整个任务的成败。 负伤之后,陈洪远依然坚持,他头盔被子弹击穿,左眉骨受伤,左手腕嵌入弹片,剧痛难忍,但任务未完成,他便没有退缩,用右手将弹片取出,用纱布简单包扎,强忍高烧继续寻找战友,恶劣的环境考验着陈洪远的意志,但他始终把“生还并带回情报”的信念摆在首位。 在山林中,陈洪远遇到三名重伤战友,他们靠雨水和芭蕉根维持生命,三天三夜未曾合眼,高烧和伤口感染让他们几乎失去意识,但没有人想要放弃,陈洪远和战友们互相照应,共同抵御死亡的威胁,即使最虚弱的时候,也要彼此提醒,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四人相互搀扶,尽力向北挪动,泥坑里的水、蚯蚓和野草是他们唯一的补给,夜晚寒冷,大家紧紧靠在一起取暖,白天太阳暴晒,汗水和血水混合滴落,陈洪远清楚,这种时候,只有团结一心才能熬过难关,每个人的坚持,都是对彼此的最大安慰。 陈洪远从未因重伤而动摇,他明白,战场上每个人都如同一棵野草,孤身一人难以抵御风暴,但一群人聚在一起,便能扛过多少磨难,即便伤口溃烂、高烧不退,陈洪远也没有放弃,他始终带头,鼓舞身边的战友,哪怕最后只能爬着前进,也要努力靠近队伍。 最终,陈洪远和战友们在山林深处被搜救队找到,此时的他们早已满身泥泞,面容憔悴,几乎认不出原来的模样,由于伤口感染严重,陈洪远的左眼终究没能保住,这只失明的眼睛,成为他钢铁意志的勋章。 战斗结束后,陈洪远因英勇表现,被授予“孤胆英雄”荣誉称号,他歼灭敌人十六人,捣毁一个连级指挥部,成为全国知名的战斗英雄,但在回归平静生活后,陈洪远始终保持低调,面对单位分配的好房子和专车,他毫不犹豫让给更需要的同事,哪怕只剩一只眼睛,陈洪远依旧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他的儿子陈举,直到成年后在军事博物馆看到父亲的名字,才渐渐了解过往的故事,陈洪远从未主动向家人炫耀自己的英雄事迹,在外人眼中,他依然是那个平凡、谦逊的父亲。 进入新时代,陈洪远没有停下脚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他多次为退伍战友奔走,积极协调医疗和住房问题,看到战友们过得更好,陈洪远总是露出欣慰的微笑,他深知,荣誉和称号远不如战友情谊珍贵。 信息来源:孤胆英雄——陈洪远——云南老山干部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