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号,韩国已经正式把明年APEC主席国交棒给了中国。而且中方也已经官宣,明年的APEC峰会将在深圳举行。那么如何看待中方的这一决定?为何会选择深圳呢? 只能说,选择深圳举办 APEC 峰会,压根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这背后藏着对大湾区战略地位的精准拿捏,更像是把中国发展最亮眼的 “成绩单” 直接摆到亚太伙伴面前。毕竟要展现开放和创新,总不能选个没代表性的地方,而深圳连同整个大湾区,刚好就是最鲜活的样本。 先说说大湾区的分量,这可不是空喊的口号,核心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再加上辐射的珠三角,早就是中国经济版图上的 “优等生”。 单说深圳 2024 年的经济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GDP 冲到了 36801.87 亿元,增速 5.8%,在一线城市里排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更是破了 5.4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也有 12.4 万亿元,稳稳坐着 “全国工业第一城” 的宝座。 更关键的是进出口总额达到 4.50 万亿元,连续多年当仁不让的 “外贸第一城”,这种对外连接的硬实力,刚好契合 APEC 促进亚太贸易合作的核心宗旨。 要知道 APEC 二十多个成员都是咱们的重要贸易伙伴,把峰会放这儿,相当于直接让大家看看中国外贸的 “主战场” 长啥样,比开十场推介会都管用。 再讲创新能力,这可是深圳最拿得出手的 “王牌”,也正好是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2024 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42.3%,同比还增长 10.5%,相当于近一半的经济增量都来自新动能。 具体到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首破千亿元,增速高达 38.8%;人工智能产业也有 747.53 亿元的规模,增长 12.7%。 更不用提华为在这儿发布了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实现了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完全自主可控,“鹏城云脑 Ⅲ” 和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也在加紧建设,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是已经落地的硬核成果。 而且 “深圳 — 香港 — 广州” 科技集群连续 5 年在全球创新指数百强里排第二,这种跨城协同的创新生态,正是大湾区独有的优势。 APEC 峰会期间,让亚太各国的政商界人士亲眼看看这些,比任何数据报告都有说服力,毕竟谁不想和创新能力强的伙伴合作呢? 至于香港的作用,那更是深圳举办峰会的独特加分项。可能有人觉得深圳和香港各管一摊,但实际上早就是 “黄金搭档” 了。 就像 2024 年底在深圳举行的 APEC 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直接和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专门帮内地和香港企业对接国际标准,利用香港的 “国际场景” 推动全球化布局。 这种合作不是表面功夫,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有成熟的法律服务、融资渠道和国际商贸网络,而深圳有海量的创新企业和制造业基础,两者结合刚好能形成 “研发在深圳、融资在香港、市场在全球” 的闭环。 峰会放在深圳,香港就能顺理成章地深度参与,比如为参会的亚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或者搭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桥梁,这种 “双城联动” 的模式,换成其他城市还真复制不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 “包容度” 和 “承载力”,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里有超 440 万户经营主体,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境内外上市公司 579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47 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08 万家,既有华为、腾讯这样的 “链主” 企业顶天立地,也有几百万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 每年还有 6000 多家深圳企业跑到美国 CES、德国 IFA 这些国际展会去 “刷存在感”,拿订单、谈合作轻车熟路,这种开放包容的商业氛围,和 APEC 倡导的 “开放的区域主义” 不谋而合。 而且深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也很丰富,无论是场馆设施、接待能力还是疫情防控后的国际交流组织,都经过了多次检验,完全能 hold 住这种高规格峰会。 说到底,选择深圳举办 APEC 峰会,本质上是把大湾区的 “三大优势”—— 经济硬实力、创新驱动力、双城协同力,集中展示给亚太伙伴。 这不是单纯选一个举办城市,而是通过深圳这个窗口,让世界看到大湾区的发展活力,看到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当亚太各国的嘉宾走在深圳街头,看到的不仅是高楼大厦,更是一个和世界紧密相连、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缩影,而这背后,正是整个大湾区共同托举起来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