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急了,多次想让中国申办奥运会,可中国完全不搭理,主要原因还是西方国家太双标,而且国际奥委会太吸血,中国在2008年就深受其害… 国际奥委会(IOC)如今的处境,看起来有点尴尬。他们惊觉,如今愿意承办奥运会的城市愈发稀缺,往昔门庭若市之景不再,当下冷清至极,用“门可罗雀”形容亦不为过。 申办2024和2028年奥运会的城市,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最后只剩下巴黎和洛杉矶。没办法,IOC只能破例一次,打包把两届主办权直接分给了他俩。 现在轮到2036年了,潜在的申办方比如伊斯坦布尔或者多哈,又被认为在基建或影响力上差点意思。 昔日青黄不接之困境,让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如饥似渴地将目光聚焦中国,仿若于漫漫迷雾里觅得一盏明灯,期望凭借此举突破困局,开启崭新征程。 他们不仅多次发出邀请,甚至还提出了让中国联合其他城市申办的想法,那份渴望中国来“救场”或者“接盘”的心情,几乎写在了脸上。 但中国这边的反应相当冷静,官方回复言简意赅:“暂时没有相关计划”。态度很明确,不想再当那个花钱赚吆喝的“冤大头”了。 众人皆感,2008年那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令中国汲取了极为丰厚的经验。它宛如一座知识宝库,为中国之后的前行铺就了坚实的道路。那个需要用一场奥运会来向世界“刷存在感”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如今,中国的名片是遨游太空的空间站、巡航深蓝的航空母舰,这些硬邦邦的实力,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国内飞速发展的高铁网络和实打实的民生投入,成了更接地气的骄傲。 大家算了一笔账,当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投入大约三千亿,如果现在再来一次,这笔巨款是不是用在刀刃上更好?比如投入芯片研发,或者多建几家三甲医院,再或者支持乡村振兴。 说到底,这不是拒绝体育,而是选择了更聪明的玩法。现在中国更倾向于举办像国际滑联世界杯这样的单项顶级赛事。 这种比赛成本低得多,观众上座率能超过九成,因为它跟老百姓的体育爱好结合得更紧密,纯粹又热闹。 奥运会最让人望而却步的,还是那个几乎为主办方量身定做的“亏损模型”。回想2008年,三千亿的总投入里,光是基础设施就占了绝大多数,超过2800亿。 那些宏伟的场馆,比如鸟巢和水立方,建设时是天文数字,建成后的维护费更是个无底洞,单一个鸟巢,每年就要花掉近两亿。 然而,这场盛宴里最肥美的利润,却和主办方没太大关系。IOC牢牢攥着核心收益,拿电视转播权来说,他们要分走将近七成。 全球顶级赞助商计划所产生的丰厚收益,亦如潺潺溪流汇入大海般,毫无例外地流入了国际奥委会(IOC)的囊中。 IOC声称会把90%的收入回馈给体育事业,但翻开他们的财务报告,会发现实际分配比例最高时也只有83%,而他们的储备金却在一个周期内暴增了24亿美元。 更别提,美国奥委会在这个体系里还享受着特殊分成待遇,一个四年周期就能拿走7.8亿美元。 看看那些“前辈”的下场吧。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给希腊留下了70亿美元的债务和一堆废弃场馆。2016年的里约,亏损严重,奥运村赛后也迅速衰败。 最离谱的例子是印尼,因为拒绝以色列选手入境,体操世锦赛资格直接被IOC以“违背奥林匹克精神”为由取消,导致印尼损失了12亿美元。而IOC呢?早就通过预售转播权稳赚了2.3亿。 这种充满矛盾和偏袒的双重标准,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奥林匹克精神”这块金字招牌的价值。 处理地缘政治冲突时,他们的标准飘忽不定。巴黎奥运会将俄罗斯拒于以国家名义参赛的大门之外,然而,同样深陷军事冲突漩涡的以色列却能在这场体育盛事中全身而退,不受影响,这般双标之举着实令人深思。 这与当年对美苏冷战时期互相抵制时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处罚成员国一事上,亦存在厚此薄彼之态,全然是根据不同对象而采取不同标准,尽显“看人下菜碟”之行事作风。 印尼的签证问题被处以“极刑”,而2019年马来西亚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只收到了IOC一封不痛不痒的口头警告。 奥运项目的增删并非无章可循,其中实则暗藏诸多玄机。每一次的调整,都蕴含着体育发展趋势、国际体育格局等多方面的考量,耐人寻味。 中国在举重项目上取得统治性地位后,这个项目就开始被打压,巴黎奥运会砍掉4个小项,到了洛杉矶奥运会更是降级为“临时项目”,理由是所谓的兴奋剂问题。 与此同时,洛杉矶奥运会却增设了多个游泳小项,而这恰恰是美国的传统强项。这种操作,让“公平竞争”的口号显得有些苍白。 信息来源:国际奥委会威胁封杀印尼,两大组织硬刚到底,体育真成政治傀儡了?——2025-10-25 14:32·鹤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