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曾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琼·辛顿,早已不是造原子弹的物理学家。她放弃光明前程,顶着“美国叛徒”骂名,带着家人在中国深耕数十年,终日与牛为伴。这背后,是她对科学价值的彻底重塑。 1921年,琼生于芝加哥书香世家。高祖父是逻辑学家乔治·布尔,高祖母著有《牛虻》,父母各有建树,兄姐也投身进步事业。浸润在知识氛围中的她,一路攻读物理,1944年获博士学位后,被费米招入曼哈顿计划。 作为计划中少数女物理学家,她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负责中子速度测量,整日与铍块、控制棒为伴。1945年三一核试验的紫蓝蘑菇云,让她震撼;广岛、长崎的20万亡魂,彻底击碎了她的科学信仰,24岁的她毅然退出项目。 反战立场让她遭美国当局打压,资助断绝、行踪被监视。此时,哥哥威廉来信描绘中国西北的新生气象,让她看到希望。1948年,她从旧金山赴华,先助宋庆龄整理文件,1949年初北上延安,结识奶牛育种专家阳早。 同年夏,两人在窑洞成婚,她取中文名“寒春”,随夫前往绥远三边农场。从精密实验室到没电没信号的村落,她放下公式拿起挤奶桶,用铁丝木板设计饲养工具,帮奶农提高产量。对她而言,让中国人喝上奶与造原子弹同等有价值。 1952年,她在亚太和平会议上痛陈核灾难,美国媒体随即污蔑她是“原子间谍”,称其携带绝密资料叛逃。1955年,美国剥夺其公民身份,禁她入境,家人也受牵连,而她从未参与中国核计划,只为追寻和平劳动的意义。 此后她扎根中国农业,1955年迁居西安农场,与阳早一边带孩子一边改进养牛设备。1966年赴京任翻译,还带头呼吁外国专家待遇平等。1972年起,她在大兴公社研发挤奶机、杀菌器,让牛奶产量翻倍。 这位曾触摸核按钮的科学家,用半生证明:科学的价值不在毁灭,而在滋养。“美国叛徒”的污名之下,是一位知识分子对良知的坚守,她把最珍贵的“财富”,献给了让科学服务于民的理想。花花星语超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