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约真豁出去,公开介入俄乌冲突,能不能打赢俄罗斯?说实话,到了那一步,大家倒是挺想看到的。因为要是只有美国单打独斗,俄罗斯或许胜算不大;英法德一块上,胜负可能各半。可北约全员上场,反而未必就能稳赢! 就拿军费这事说,之前北约喊着让各国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5%,可西班牙直接说最多只出2.1%,死活不松口,最后只能把声明里的“所有盟国”改成模糊的“盟国”,给大家留台阶下。 对乌援助更是分层级,荷兰、德国这些国家早早拿出了5亿美元的方案,拉脱维亚却只敢说“有意参与”,连具体计划都没有,北约秘书长都不敢公布名单,怕显出谁积极谁敷衍。 这样一群各打各的算盘的国家凑一起打仗,就像一群人搭伙干活,有人出力有人偷懒,指挥起来根本拧不成一股绳,说不定打一半就有人因为花钱太多、伤亡太大闹着要撤。 再看武器装备,这可是打仗的本钱,可北约的武器连个统一标准都没有。虽然他们最近在推火炮弹药标准化,15个国家签了意向书,但还有14个国家保留着自己的标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就拿最简单的弹药来说,有的国家用的型号,换个盟国的装备就装不进去,上次军演美军和芬兰部队就因为物资编码不一样,20%的弹药都没法及时发给士兵。 更要命的是,很多武器的关键零件还得靠外面供应,法国的榴弹炮用的是中国台湾的芯片,英国坦克的光电模组来自韩国,一旦这些零件断了货,前线的装备坏一个就少一个,根本修不好。 反观俄罗斯,自己能造炮弹,现在一个月就能产20万枚,而北约的炮弹库存都快见底了,真打起来,可能俄罗斯的炮弹还没断,北约就先“弹尽粮绝”了。 后勤补给更是北约的致命短板,这玩意儿就像打仗的“粮草”,断了粮草再能打的兵也撑不住。北约在芬兰建了个北欧司令部,离俄罗斯边境才200公里,看着挺唬人,可周边全是森林和冻土,冬天零下30度,积雪能埋到腰,轮式运输车一天都开不了100公里。 更糟的是,芬兰的铁路是宽轨,北约的重型装备根本运不过去,只能靠专用车辆慢慢挪。 按北约自己评估,要是真打起来,北欧方向的弹药只够撑7天,燃料还缺40%。而且物资跨境得提前72小时通报,人员过境连健康证明都要单独审批,一个2万人的师调动一次得花14天,等北约把兵和物资凑齐,俄罗斯早把防线筑好了。 之前美国有个液化天然气码头检修,北欧的北约基地储气率直接跌到60%,连能源都供不上,还怎么打仗? 俄罗斯这边的底气可足多了,首先能源就不愁,自己产的油和气根本用不完,能源自给率高得很,就算打持久战也不怕缺燃料。 而欧洲国家早就不用俄罗斯的能源了,全靠从美国运液化天然气,成本比之前高3倍不说,还得看天气和码头的脸色,万一运输线被掐断,民生和军需都得抢能源,国内肯定乱套。 军事上俄罗斯早有准备,在边境摆了10万人的部队,还有S-400导弹和“伊斯坎德尔-M”导弹,射程直接覆盖北约的指挥中心和后勤基地,之前还特意用导弹和无人机空袭离波兰边境70公里的地方,就是告诉北约“你们的补给点我一炸一个准”。 他们还有电子战设备,能干扰北约的通信,要是把信号掐断,北约的部队连命令都收不到,只能瞎打。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熟悉战场环境,打了这么久早就摸透了战术,而北约各国的部队平时演习都是走个过场,真到了乌克兰的平原和森林里,未必适应得了。 日军当年争当大佐不当中将,就是因为大佐能直接带兵打仗,权力实在,北约看着国家多、军衔高,可真到实战里,内部矛盾、装备不兼容、后勤跟不上这些问题全得暴露出来。 俄罗斯就像守家的猎人,熟悉地形、弹药充足,而北约是一群临时凑起来的队伍,装备不趁手、粮草没保障,就算人多,也未必能打赢这场硬仗。所以说,北约全员上场看着声势浩大,可实际上漏洞太多,真打起来还真未必能赢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