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罗普娱记 2025-11-02 15:37:28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2025年1月份全球船舶订单按统一标准算有146万吨位,韩国一下抢了90万吨,占了62%,中国当时只拿了27万吨,占19%。 韩媒一看这数据立马炸开了锅,到处喊着“重夺全球第一”,船厂工人也加班加点赶工,订单板上的数字天天刷屏,那股兴奋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可他们压根没料到,这风光背后全是隐患,没过多久就被丹麦马士基的40艘大单浇了个透心凉。 韩国年初能领跑全靠钻了市场的空子,这些年他们一直盯着高附加值的船型不放,像运液化天然气的LNG船、运石油气的LPG船这些技术门槛高的,之前几乎被他们垄断。 韩国政府还特意出台了好几份战略文件,非要把LNG船的全球份额提到75%,一门心思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 年初那段时间,正好有一批国际船东急着订这类高端船,韩国船厂趁机接了不少单,才凑出了62%的份额。但他们忘了,造船业拼的不只是技术,还要看性价比、交付速度和产能储备,这些恰恰是中国的强项。 马士基这40艘大单就是压垮韩国幻想的关键,这家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直接把宝全押给了中国船厂,光是这一单就值80亿美元,相当于能造一艘顶尖航母的钱。 其实马士基早就算过一笔账,去年他们在中韩之间分订单时就尝过甜头,韩国造15000吨位的集装箱船要2.1亿美元一艘,中国造17000吨位的同样只要2.1亿,运力多了2000吨,性价比一下就拉开了差距。 而且中国船厂不光便宜,交付还快,还能额外给优化方案,比如加固船体让船能适应恶劣海况,这些实在的好处让船东没法拒绝。 2025年2月马士基先找了中国三家船厂询价,确定了12艘15000吨位的船,之后又追加28艘,40艘船全锁定在中国的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业这些企业手里,10月份更是加急敲定12艘,合同金额就有25到28亿美元。 中国能接住这么大的单,靠的是这些年攒下的硬实力,早就不是只造普通货船的水平了。就说造LNG船这块,以前被称作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只有韩国能造,现在中国的沪东中华一年就能交付10艘,刷新了国内纪录,在安全环保上比日韩还领先。 中船集团更是厉害,不光能造航母、万吨大驱这些国防重器,还培育出了大型邮轮、超大型原油船这些高端船型的产业集群,从设计到制造再到配套全能自己搞定。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光是LNG船就接了33艘订单,连卡塔尔能源这样的大公司都找上门,一下给中国下了24艘超大型LNG船的订单,直接动摇了韩国的高端市场地位。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绿色船舶这条赛道上已经跑在了前面,现在全球都讲究环保,船东订船最先看的就是能不能用替代燃料。2024年上半年全球新订单里,超过一半都是替代燃料船,中国虽然单个船的绿色比例不如韩国,但架不住总量大。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接了354艘替代燃料船,其中LNG动力船217艘,甲醇动力船77艘,还造了氢燃料、氨燃料这些新型船。 全球绿色船舶订单前5名的船厂中国占了4个,中船集团一家就占了全球26.3%的份额,韩国的HD现代只能排第三。这些绿色船正好符合国际环保法规,船东自然更愿意找中国订船,毕竟早订早合规,还能省燃料钱。 韩国的短板其实一直没补上,他们看似技术强,但产能根本跟不上,劳动力也缺得厉害,只能靠大量外籍劳工干活,效率自然上不去。 中国就不一样了,这两年不少之前关停的船厂都重新开了工,像恒力重工、泉州船厂这些,产能一下就提上来了。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订单超1500万载重吨,全球份额涨到53%,韩国那62%的份额早就掉下去了。 而且韩国船厂太挑单,只接高端船,把油船、散货船这些传统船型的市场让给了中国,中国是高低端通吃,订单结构更稳。 等到高端船市场被中国突破,韩国的优势就没了,40艘大单只是个开始,后续还有更多船东找中国合作。 所以韩国年初的狂欢本就是空中楼阁,只看到一时的订单数字,没看到中国造船业的技术突破、产能储备和成本优势,更没看清全球绿色造船的大趋势。 40艘大单砸向中国不是偶然,是中国船厂一步步积累的结果,韩媒所谓的“重夺第一”不过是自欺欺人,被泼冷水也是迟早的事。

0 阅读:0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