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扫货A股: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中国价值
当三季度A股三季报密集披露,外资“组团加仓”的身影愈发清晰:QFII持仓市值突破212亿元,北向资金前九月累计增持超3400亿元,9月单月净流入46亿美元创下近一年峰值,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巨头集体加码,外资扫货A股 成为资本市场最鲜明的热度标签。这场跨越国界的资本迁徙,本质是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价值的集体重估,更是对中国经济韧性与产业升级红利的坚定看好。
外资的“扫货”路径呈现鲜明的“抱团优质资产”特征。行业配置上,科技制造与顺周期板块成为核心战场:电池板块获增持市值高达1223亿元,半导体、消费电子增持规模均超600亿元,通信设备增持幅度更是飙升124.69%,形成“科技铁三角”布局;有色金属、电力等顺周期领域同步迎来加仓潮,盛屯矿业、山金国际等个股QFII持股量均超2000万股。个股选择上,外资偏爱“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中策橡胶获美林、高盛等四家QFII集体新进,星网宇达、祥生医疗等兼具技术壁垒与高成长性的企业,均吸引多家外资机构联合入驻,凸显对业绩确定性与核心竞争力的双重追求。
全球资本扎堆涌入的背后,是多重利好共振形成的强大吸引力。从宏观环境看,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推动全球流动性重构,美元走弱背景下,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优势愈发凸显,成为全球资本的“价值洼地”。从市场基础看,中国经济展现强劲韧性,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外资投行集体上调全年增长预期;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对外开放环境,QFII/RQFII参与ETF期权交易新规落地,为外资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关键的是,新质生产力崛起释放产业红利,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AI硬件、新能源、国产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能优势,让中国资产成为全球产业升级浪潮中的核心标的。
外资的持续流入,不仅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更重塑着市场的估值逻辑与配置方向。从资金传导看,北向资金与QFII的“双轮驱动”,既提振了科技、制造等核心赛道的市场情绪,也通过配置高股息蓝筹股形成风险平衡,推动市场结构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从长期影响看,外资作为成熟机构投资者,其聚焦业绩成长、坚守产业逻辑的投资风格,将引导市场更多关注企业核心价值,远离短期题材炒作,为A股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前,外资增配中国资产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高盛、瑞银等机构纷纷维持A股超配评级,预测未来12个月市场仍有可观上行空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持续深化、产业升级红利不断释放,以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稳步推进,A股的全球吸引力将进一步提升。这场外资“扫货”热潮,终究是价值的回归与趋势的必然,而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的权重提升,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