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啥不用苏57?这么说吧,俄罗斯不敢用苏57,因为韩国卡住了它的脖子。别看苏57是毛子产的,但他们数量也不多,属于坏一架少一架,想再造出来新的是很困难的,这种看起来华而不实的战机,万一被打下来了,那还不得哭晕。 这儿说的“卡住脖子”,可不是说韩国扣了现成的飞机,而是掐断了苏57最关键的“眼睛”零件——雷达里的核心组件。 苏57作为五代机,得靠先进雷达才能在天上“看”得远、“抓”得准,这雷达就像战机的火眼金睛,而这双眼睛里藏着一千二百多个特殊小零件,全得用砷化镓这种材料做。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雷达探测信号的关键,没有它,雷达就是个摆设,苏57再厉害也成了“睁眼瞎”。 可偏偏这零件俄罗斯自己造不出来,以前全靠从韩国和法国进口。2023年美国带头搞制裁后,韩国立马就停供了,毕竟韩国跟美国是盟友,不敢顶着压力继续卖。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军工不是挺厉害吗?怎么连个小零件都做不了?这就得说他们的短板了——电子工业一直跟不上。 俄罗斯能造大飞机、能造导弹,可偏偏在这种高端半导体、精密电子元件上差得远,军工用的半导体、光学仪器这些东西,十样里有九样都得靠进口。以前国际形势松的时候,花钱买就行,没觉得当回事,真到被卡脖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里没“备胎”。 零件一断供,苏57的生产线直接就歇了大半。共青城航空厂明明建了新的生产线,想多造几架,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了韩国的零件,雷达装不起来,飞机只能躺在厂房里当摆设。更要命的是,苏57本来数量就少得可怜。 从2010年首飞到2025年,这么多年才造出26架量产型,加上没摔的原型机,总共也就35架,还不如咱们的驱逐舰数量多。这数量要是放在战场上,摔一架就少一架,想补都补不上——总不能把没装雷达的飞机开上天吧? 除了雷达零件,苏57身上还有不少“进口命脉”被人攥着。比如发动机里的特殊钛合金叶片,以前七成都是从乌克兰买的,现在俄乌闹僵了,这渠道早断了。机翼上的碳纤维材料,得靠日本供应,制裁后也没了下文。 等于说苏57从头到脚,好多关键地方都得靠外国零件拼凑,就像个“万国牌”机器,哪一环断了都没法转。俄罗斯专家自己都承认,现在想造新的苏57,库存零件只够装20架,连给阿尔及利亚的订单都未必能按时交货,更别说补充自家部队的损耗了。 这就不难理解俄罗斯为啥不敢把苏57往战场上派了。万一真被乌克兰的防空导弹打下来,损失的可不只是一架飞机。其一是数量上补不上,35架里少一架就少一分战力;其二是技术泄密的风险,苏57的隐身涂层、航电系统这些机密,万一被西方拿到手研究,以后这战机就没了优势。 更丢人的是国际脸面——号称能对抗F-35的五代机,要是被老式防空系统打下来,那俄罗斯军工的招牌就算砸了。之前就有苏57原型机被无人机撞坏、量产机刚交付就坠毁的事,本来就磕磕绊绊,哪还敢冒实战的险。 有人可能见过报道说苏57在乌克兰战场执行过任务,但那都是远远扔导弹就跑,根本不敢靠近前线。说白了就是“打了就跑”,怕被对方的防空网盯上。毕竟现在每一架苏57都是“宝贝疙瘩”,坏一架就少一架,真要是损失了,生产线又跟不上,空天军的五代机力量等于直接缩水。俄罗斯现在把主要产能都放在苏-35、苏-34这些老机型上,就是因为这些飞机的零件相对好凑,摔了也能较快补充。 其实韩国也不是故意跟俄罗斯过不去,主要是跟着美国的制裁走。可就这一下,偏偏掐中了苏57的“七寸”。这事儿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再厉害的武器,要是核心零件攥在别人手里,那就是个“易碎品”。俄罗斯以前图省事,依赖进口零件搞研发,没想着自己补短板,现在被卡脖子才追悔莫及。 所以说,俄罗斯不敢用苏57,不是这飞机真的“华而不实”,而是输在了供应链上。韩国卡住的看似是小小的雷达零件,实际是掐断了苏57的生产和补充能力。手里就这么点家当,摔一架少一架,换谁也不敢轻易往战场上送。这哪里是不敢用,分明是“用不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