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加码后,一位美籍华人说:别听人乱说,美国根本没人抢购中国货。超市商品琳琅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1-02 20:54:26

中美关税加码后,一位美籍华人说:别听人乱说,美国根本没人抢购中国货。超市商品琳琅满目,物价平稳,不过还是被网友找到破绽! 2025年美国对华关税加码至145%,直接瞄准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和服装等进口主力。这项政策本意保护本土制造业,却迅速传导到零售终端。进口商早在政策落地前就囤积库存,沃尔玛和塔吉特等大连锁店货架上,中国产米面油和清洁剂仍堆得满满当当。数据显示,短期内全美超市供应链未现断裂,平均家庭购物篮子价格波动在2%以内。美籍华人李薇在社交平台发帖,分享克罗格超市照片,强调中国货品种齐全,标价稳定,呼吁别信谣言。这反映出许多海外华人社区的直观感受:大城市主流商场一切照旧,民众生活节奏未乱。政策缓冲期让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企业通过促销消化部分压力,消费者短期未觉明显冲击。 然而,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表象。网友很快捕捉到破绽:李薇照片多为大卖场主通道,忽略了华人超市和区域小店的局部紧张。洛杉矶一家华人超市的视频显示,酱油和调味品货架上瓶子稀疏,有人推车挤满过道,店员匆忙补货。沃尔玛官网截图对比,洗衣机售价从699美元升至789美元,涨幅12%。玩具和鞋类进口成本曲线图也显示,3月单价15美元,到10月已达22美元。这些细节戳破了“一切正常”的泡影。关税虽未引发全国性抢购,但已悄然推高特定品类价格。中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每月账单多出50至100美元,细水长流式的涨价更易积累负担。企业为平滑体验,减少优惠并锁定低价品类,但背后采购结构调整已开始,从中国转向越南或墨西哥,表面多样化实则成本水涨船高。 关税影响的深层逻辑在于成本转嫁机制。进口商清关费用暴增,运输和分销环节压力层层叠加,最终落入消费者腰包。金萨克研究显示,到2025年底,美国消费者将承担55%的关税负担,相当于每户多缴1300美元。电器类如烘干机平均涨价10%以上,家居产品和玩具也跟进。媒体报道指出,前期备货仅能撑数月,一旦库存耗尽,高价新货上架,账单变化将更明显。全美物价水平已因加税抬头,家庭年度支出增幅达1200美元。华人超市经理反馈,厨房用品和小电器首现涨价,进货单据数字攀升15%。这不是孤例,而是供应链重塑的必然:中国制造占美国中低端日用品70%以上,短期替代难保价格稳定。政策虽未导致“一抢而空”,但局部拥挤和微妙上浮已成常态,考验零售商消化能力。 长远看,关税升级加剧全球贸易重组。美国企业加速“去中国化”,从中国进口比例降至30%,但替代来源如墨西哥的供应链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企。欧盟数据显示,对美贸易顺差扩大,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份额缩水,影响波及亚太小商品市场。Yiwu作为全球小商品中心,一季度进出口额仍增13%至1674.5亿元,却需开拓230多个国家以分散风险。美媒分析,通胀压力正从商品向服务业蔓延,医疗和教育费用本就高企,再叠加进口品涨价,中产阶层日子更紧巴。特朗普承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在就业上见效缓慢,本土制造业回流需巨额投资,而消费者已尝到苦头。佛州一家杂货店主黄约翰,后悔支持关税政策,自年初起商品价格轮番上调,四川调味酱从2.75美元涨至5美元,生意步履维艰。 华人社区的观察更接地气。西雅图Costco视频显示,货架正常无哄抢,但生鲜如牛油果和香蕉因墨西哥关税上浮,间接推高中国进口蔬果价。洛杉矶家具市场平静如常,却有订单转向越南,交货期延长20%。贸易从业者反馈,大连锁店早两年要求分散生产,避免单一来源风险,这让它们缓冲更强。小进口商则措手不及,70%中国货成本外加145%关税,利润空间压缩至极限。网友辩论中,有人指出美国适应通胀常态,服务业占比高,商品涨价影响有限;另有人强调,美元贬值10%叠加关税,进口总成本等效涨20%,股市和美债疑虑正互为强化。无论如何,政策压力通过链条传递,超市账单从小数点开始累积,家庭负担悄然加重。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战略博弈,而非单纯经济账。关税战下,美国本土就业虽有回暖迹象,如部分工厂从中国迁回,但整体通胀率预计升2.3%,食品价增2.8%,汽车涨8.4%。耶鲁预算实验室模型显示,这相当于给每个家庭加税。华人超市业者盼望谈判化解,强调70%商品依赖中国,短期涨价已现端倪。全球视角下,欧盟对美顺差扩大,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市场,Yiwu商户称出口未受大碍。美消费者反馈,空架风险渐显,洛杉矶港货运量降,卡车司机订单减。政策若持续,零售生态将重塑,消费者需适应更高价位常态。华人帖子虽点亮局部真相,却难掩系统性冲击,贸易战后果远超货架一隅。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