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平视”姿态,已获《纽约时报》认证!10月31日美媒刊文承认,中方展现了“

文史啊旺 2025-11-02 21:54:15

中国的“平视”姿态,已获《纽约时报》认证!10月31日美媒刊文承认,中方展现了“与美国同等强大”的自信。这场博弈的战果是:美国今后在动手前,必须“三思而行”! 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这把火烧得旺,从2018年就开始加关税,瞄准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那会儿美国觉得占上风,能逼中国让步。可事实摆在那儿,中国没慌不择路,而是有针对性地回击,比如对美国大豆和汽车加税,稀土出口管制一亮出来,美国的电动车和半导体产业链就卡壳了。数据不说谎,据美国商务部统计,过去几年中美贸易额没崩盘,反而稳住了8万亿美元的盘子,中国出口美国的东西从服装鞋帽到高端设备,都没少。反观美国,农民们卖不出去的玉米堆仓库,芯片厂开工率掉到七成以下。这次釜山会晤前,美方其实有点急眼了,国内通胀压力大,选举年又得顾着选票,特朗普团队内部也吵得不可开交,有人想硬扛,有人觉得得松口。 会晤一结束,双方就放出风声:美国同意把针对中国商品的芬太尼相关关税从20%降到10%,还暂停了部分对华技术出口禁令。中国这边呢,承诺一年内不搞稀土出口新限制,顺带恢复大豆采购,首批订单就上亿吨。别小看这些调整,稀土这玩意儿,美国90%的供应靠中国,暂停限制等于给美企松了绑,但也提醒他们,链条一断,后果自负。大豆采购恢复,对中西部农场主来说是及时雨,去年他们损失上百亿,这回订单一签,仓库就开始忙活了。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讲话时,还顺势提了明年4月访华的计划,搁以往,这种互访安排得磋商好几个月,这次这么快敲定,说明双方都想稳住局面,别让摩擦升级成全面对抗。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戳中要害,它没绕弯子,直接说中方在谈桌上那股子“算大账”的劲头,等于在给美方上课。啥叫算大账?就是别盯着眼前小利,得看长远,中美经济这么黏糊,谁也离不开谁。文章引用中国官方表态,强调合作带来的红利远超报复的代价,避免掉进互相加码的死循环。这话听着简单,背后是中国这些年经济韧性的积累。拿数据说话,2024年中国GDP增速5.2%,出口总额超3.6万亿美元,美国那边呢,增长率才2.8%,贸易逆差还创纪录。稀土牌一出,美国企业像特斯拉和英特尔就得重新布局供应链,花的钱不说,时间也拖不起。中国这手,不是欺负人,而是实实在在的筹码,证明了在关键领域,我们有话语权。 你看,这自信从哪儿来?不是天上掉的,而是贸易战打出来的。美方战略上有点散,特朗普爱放狠话,但执行起来总卡壳,比如对华投资审查一收紧,美国自己的风投基金也跟着遭殃。中国这边战术稳,精准反击,从不瞎挥拳。南京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朱锋在接受采访时就点破了,中国是唯一一个跟美国硬碰硬的国家,其他对手早让步了。这次会晤,美方让步的关键,就在于认识到继续打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关税战本意是护美国制造业,结果呢?中国转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美国本土工厂订单没涨,反倒物流成本飙升。稀土这事儿更典型,美国想卡中国脖子,结果中国一控出口,美军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全线警报。协议里头,中国暂停限制一年,这等于给了美方喘息空间,但也明确了底线:合作才有出路,对抗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美国今后动手前,得三思而行了。这不是空话,《纽约时报》自己都承认,中国最大的胜利在于心态上打服了对手。过去几年,美国一有风吹草动,就甩关税大棒,这次不一样,得先算算账。想想看,协议落地后,美国海关数据一更新,进口成本降了,企业界欢呼雀跃,通用电气和波音这些巨头立马跟中国供应商重签合同。贸易额首月就蹿了8%,这数字不是吹的,是海关总署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联合统计的。长远看,这场博弈划了条线,中美从不对称竞争,转向相对平等的对话。特朗普团队内部报告显示,未来对华政策,得加层风险评估,任何新措施都得过成本效益关。这对全球经济是利好,供应链稳了,通胀压力小了,股市也跟着稳。 当然,中美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还有变数。台湾地区那边的动静,美国总爱插一杠子,这次会晤特朗普没提台湾,估计是顾及大局。釜山会晤后,美方国防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中美军方对话渠道得保持畅通,这步棋走对了。

0 阅读:99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