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就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的,东南亚最大的投资国是美国不是中国。第二个现实就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再友好,东盟国家大多都还是站队美国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经济层面,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23年,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额突破了6.1万亿元,占到整个东南亚外贸的19.6%。 相比之下,美国在东南亚的贸易额为12.3%。从数字上看,中国无疑是东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上,中国的影响力更是逐年上升。 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更是持续增长,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比如,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等项目,都是中国为东南亚带来的重大发展机会。 这些合作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帮助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水平,重新塑造了东南亚的经济格局。 尤其是对于老挝来说,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它从一个“陆锁国”变成了一个“陆联国”,打破了地理上的局限,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与此同时,美国也没有掉队。通过“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向东南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与供应链援助。美国还通过关税豁免和采购订单等方式,吸引一些东南亚国家加强与其的经济联系。 比如,越南就通过削减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换来了波音飞机订单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这些举措虽说在短期内能给东南亚带来一些实惠,但在中美博弈中,这些合作始终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如果说经济合作是一种“软绑定”,那么安全依赖则是一种“硬约束”。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尤其是像新加坡、菲律宾这样的国家,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安全问题。 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和南海等战略要地,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利益深深依赖于美国的保护。 拿新加坡来说,这个只有734平方公里的小国,掌握着全球重要的航运通道——马六甲海峡,承载着全球1/4的原油运输和1/3的集装箱运输量。 为了确保航道的安全,美国在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增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 尽管新加坡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但在安全问题上,它却不得不依赖美国。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曾直言:“管理好误判,控制好底线”,实际上是在表明,新加坡可以与中国在经济上合作,但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绝不会挑战美国。 对于越南来说,经济上它和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在南海问题上,越南始终保持谨慎态度。越南不仅与美国在军事上保持合作,同时也参与了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 越南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反映了它对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清晰认识:一方面,得罪美国可能遭遇金融制裁或技术封锁;另一方面,疏远中国则可能失去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这种“安全捆绑”使得东南亚国家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美国的军事威慑力,以及它能够施加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压力,让这些国家不得不谨慎行事。 面对中美两大超级大国的博弈,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利益和安全风险之间的选择,显得更加复杂和微妙。虽然中国在经济上的吸引力不容忽视,但这些国家心里清楚,经济损失总比政权风险更容易解决。 比如,越南和中国的南海争端虽然导致了越南对华水果出口减少了6亿美元,但这仅占越南全年出口的0.3%。对越南来说,这点经济损失不算什么,反而更怕得罪美国带来的不可预见的风险。 相比之下,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威胁显得更具压迫性。 例如,美国在2022年威胁对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加征25%的关税,这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影响巨大,可能导致损失超过8亿美元,并且影响到15万农户的生计。 面对这种“软硬兼施”的压力,东南亚国家往往选择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在安全上与美国合作,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的“制裁大棒”和“市场卡脖子”手段,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例如,泰国原本希望保持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但美国要求泰国不得与中国合作,否则将失去进入美国半导体市场的机会。 泰国最终不得不妥协,向美国让步。这些美国施加的经济压力,往往让东南亚国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东南亚国家的这种微妙平衡策略,实际上是一场“棋盘”上的博弈。在这个棋盘上,美国和中国各自掌握着不同的棋子。 然而,安全问题仍然是东南亚国家不能忽视的课题。在面对美国的强大军事存在时,东南亚国家必须权衡安全与经济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一方。 更重要的是,东南亚各国应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减少内部纷争,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在中美博弈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