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在接受外媒专访时表示,“不会放弃用武力守护台湾的决心”,但她强调,两岸和平对台湾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台湾社会内关于“安全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对传统的“硬安全”概念的质疑。 以前,大家总认为强大的军事防护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观念,反而觉得更加关注民生福祉和经济稳定的“软安全”才是更实际、更可靠的选择。 说到台湾在军事上的大手笔投入,大家都知道,台湾花了不少钱从美国采购武器,想依靠外部的保护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但现实往往让人失望,这些设备不仅交付的时间一拖再拖,而且即便到了手,能不能派上用场也很难说清楚,面对这些没有实际效果的军事装备,许多民众开始怀疑,花费这么多钱,真的能带来想要的安全感吗? 问题的根源在于,巨大的防务开支让公共服务的预算被压缩,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现在大家每天所面对的,是高涨的物价、找不到好工作的年轻人、去医院排队都得等上好久等问题。 比起那些遥不可及的武器装备,眼前的生活问题更让人焦虑,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当他们正为孩子的教育和老人医疗费用发愁时,根本不可能期待远在天边的军事装备能给他们带来平静的夜晚。 说白了,花这么多钱买武器,却拿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资源的错配其实是在拿现在的稳定来换取未来的风险。 而且在台湾,还有另一种更为实际和可感的安全感,它并不来自于军购,而是来自于经济的稳定和民生的富足,台湾的经济和大陆市场有着深刻的联系,许多企业和农民的生计都与大陆市场息息相关。 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几乎渗透到台湾社会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台积电、联发科等大企业,还是农民的水果和蔬菜销售,甚至是普通家庭的收入,都在这条经济链上。 历史的经验也清楚地告诉我们,台海两岸关系稳定时,台湾的经济就蓬勃发展,企业订单源源不断,农民收入稳定,而当两岸关系紧张,经济活动就会急剧下降,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那些最脆弱的普通民众。 正是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与其在外部力量面前求保护,还不如自己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的饭碗、教育和医疗。 于是,台湾民众的声音开始发生变化,政治口号的空洞已经不再能打动大家,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将自己置于外部势力的争斗中,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更务实的声音出现了,比如郑丽文等人重新提出“九二共识”,这反映了基层民众对过往摇摆不定、缺乏稳定预期的政治路线感到失望,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可以平和对话、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 大陆方面的立场也很清晰:只要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合作的大门就始终敞开。最近,在电力、医疗等具体领域的合作进展,让不少台湾民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比那些空洞的政治承诺,能够触手可及的实际改善,更能安抚人心,最终台湾民众的选择变得更加明确,他们希望能有一个能提供长期安定的环境,而非一个以外部威胁为基础的安全保障。 未来无论哪个政党上台,谁能真正读懂民心,谁能够把政策重心从外部对抗转向内部民生,积极推动两岸和平合作,谁就能够带领台湾走向更加稳定、安全的未来。 所以说,台湾社会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硬安全”的军事投入,到“软安全”即民生与经济稳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更加务实、能够真正改善生活的方式。 对于台湾来说,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民众生活的富足与稳定,而非空洞的政治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