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自从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正式启动核废水排海计划之后,这事就没从公众视野里消失过。当初东京电力公司说处理过的水已经达标,含有的氚浓度也在国际标准范围内。 可这话说出来,谁都不敢轻信。结果还真如标题所说,最初大家都对日本海鲜避之不及,连吃个寿司都要先查查产地。 但怪就怪在,2025年都到了,核废水排了好几年,覆盖的海域也越来越广,日本海鲜出口却慢慢回暖,甚至在某些国家还卖得挺不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日本海鲜真的就这么扛打?还是另有什么门道?先说回刚开始那阵。中国当时态度很明确,直接全面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 俄罗斯也不含糊,要求日本必须提供放射性检测数据,不然免谈。韩国国内反应也挺激烈,抗议不断,甚至在街头扔海盐来表达不满。 欧美那边表面上态度温和点,但也没放松警惕,美国海关加强了对海产品的抽检,欧洲一些国家更是直接暂停进口。 这一波操作下来,日本渔业直接被按在地上摩擦,渔民的库存堆得仓库都快装不下,海鲜市场一度冷清到让人以为没人再碰生鱼片了。 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按很多人预想的方向走。虽然核废水排放持续进行,排放量也不断增加,但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却慢慢降温了。 日本也没坐以待毙,他们其实早早就开始“谋划后路”。一方面加紧和欧洲国家沟通,拿出检测数据、邀请专家参观处理流程、强调“科学处理”这套说法。 法国、德国这些对海鲜需求大的国家慢慢松口,允许有限量进口,虽然还在盯着检测指标,但态度明显软化。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也开始转向更愿意沟通的市场。 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需求稳定、管制没那么严格,加上日本品牌本身在当地有口碑,海鲜出口也就有了突破口。 要说最大的一招,还得是他们在“标签”上下的功夫。比如日本的出口海鲜大多标明产地,避开争议最强的福岛近海,就算是同一片海里捞的。 也会划出点“产区”来区别。再加上不断用第三方机构做检测背书,一些消费者就慢慢接受了。而且,海鲜本身就有保质期问题,库存压久了只能降价处理。 价格一低,市场需求就回来了。尤其是一些对价格敏感的餐饮企业,看到便宜货自然不会错过,哪怕产地让人犹豫,检测合格就先买回来用着。 当然,说污染没影响那是假的。根据多个国家的海洋监测数据,的确有检测到微量放射性物质在周边海域的鱼类体内积累,尤其是靠近排放口的地方更明显。 不过这些数据一般都被归类为“未超标范围”,也就是说,从目前公开的监测结果来看,还没到必须禁止食用的程度。日本政府也一直在强调这类结论,试图稳住国内外的信心。 所以说,这两年看下来,日本海鲜没被全面抛弃,倒不是因为大家不在乎核废水了,而是市场在博弈中找到了一个“可接受”的平衡点。 表面上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每一步都踩着多方利益的边界线在走。说到底,核废水排海这事不会那么快翻篇。 但海鲜市场也不会因为一地争议就彻底停滞。只是这背后到底谁承担了更多代价,恐怕还得过更久才能看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