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欧洲,小偷之间居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能偷中国游客的钱和东西,但绝对不能碰中

冷紫叶 2025-11-04 11:04:32

听说在欧洲,小偷之间居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能偷中国游客的钱和东西,但绝对不能碰中国人的手机。 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从中国驻多个欧洲国家使馆的安全提醒里就能看出端倪,几乎每篇都强调保管好现金和证件,对手机的提醒更多是“拍照留存资料”,侧面说明手机被盗的概率确实比现金低得多。 这种奇怪的偏好背后全是小偷们算透了的账,中国游客的携带习惯给了小偷明确的目标,西班牙马德里警方早就总结过,中国游客、日本游客是地铁盗窃的重点对象,核心原因就是这两类人群爱带现金。 有个阿根廷家庭在马德里地铁被盗走1万欧元现金的案例,而中国游客被盗几千欧元现金的情况更是常见。 现金这东西到手就能花,既不用破解密码也不用找销路,风险最低收益最直接。反观手机,大多被游客攥在手里或贴身放着,偷起来得更费劲,不像行李箱里的现金和奢侈品那样容易得手。 更关键的是中国手机的安全防护技术让小偷头疼,现在不管是苹果还是国产安卓机,都有成熟的定位追踪功能,苹果的“查找我iPhone”能实时显示位置,安卓手机也有类似的远程操控系统,只要游客及时报警,警方能通过技术手段锁定设备。 伦敦警方去年就靠追踪技术搞过专项打击,一次就缴获1000多部被盗手机,还抓了230人。小偷们也懂行,知道偷了这种手机很容易引火烧身,万一被定位追踪,不光手机卖不出去,自己还得进去。 就算小偷侥幸避开追踪,想把中国手机卖掉也难如登天,马德里的职业小偷有固定的黑市渠道,但这些渠道对中国手机特别挑剔。 被盗手机得先找专门的程序员重新编码,否则一开机就可能触发防盗系统,而中国品牌手机的系统加密越来越严,有些机型还绑定了手机号和身份证信息,重新编码的成功率极低,花半天功夫弄好,卖出去的价钱还不如偷几百欧元现金划算。 伦敦去年捣毁的一个走私团伙,一年偷4万部手机全往中国转,就是因为在欧洲本土根本卖不动,只能冒险往亚洲运。 小偷们更怕的是手机里的“证据链”,中国游客习惯用手机存护照复印件、银行卡信息,有些还绑着移动支付。之前有小偷在意大利偷了游客手机,没来得及关机就被警方通过支付记录锁定位置,连带着整个盗窃团伙都被端了。 这种前车之鉴让不少小偷形成了共识:碰手机太容易惹麻烦,不如专心偷那些“哑巴财物”,就算失主报警,没了实时追踪的线索,警方破案率也低得可怜。伦敦的手机抢劫案破案率才8.4%,但这还是建立在大量警力投入的基础上,要是偷的是现金,破案概率更低。 还有个现实原因是处罚力度的差异,在西班牙,盗窃金额不足400欧元算轻微犯罪,最多罚几个月的钱,不会坐牢。 小偷们算得很清楚,偷一叠现金刚好控制在这个额度内,风险最小,但偷手机就不一样了,稍微好点的机型都超过400欧元,一旦被抓就得面临更重的处罚,这种法律层面的风险差异,让他们下意识地避开手机,优先选择“低风险高回报”的现金和小件奢侈品。 中国驻欧洲各国的使馆其实早就点透了这层逻辑,驻奥地利使馆提醒游客“保管好重要证件和手机”,驻佛罗伦萨总领馆更是明确建议“钱财和贵重物品切勿外露,尽可能刷卡消费”。这些提醒背后,正是摸清了小偷的作案逻辑,现金外露易下手,手机难销赃风险高。 去年意大利那个被洗劫的中国旅行团就是最好的例子,30个游客的行李全被偷了,现金、奢侈品丢了几十万,但导游统一保管的护照没丢,游客们报失时提到的手机丢失数量也远少于现金和财物。 这不是小偷手下留情,而是他们在短短二十分钟里,精准选择了最容易变现、风险最低的目标。 说到底,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根本不是什么江湖道义,全是小偷们基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算计。现金到手即变现,风险低处罚轻。手机则要面对加密技术、追踪系统、销赃难题三道坎,稍有不慎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久而久之,欧洲的职业小偷们就形成了默契:与其跟手机较劲,不如盯着中国游客的钱包和行李箱。这背后藏着的,全是技术防护、法律风险和犯罪成本的现实博弈。

0 阅读:2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