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康安说历史 2025-11-04 11:55:14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2023年8月24日那天,相信很多人都记得东京电力公司打开核水排放阀门的新闻,当时咱们心里都揪着,太平洋要遭大罪了。 刚开始那阵儿,各国反应特别强烈,中国直接叫停了日本所有海鲜进口,韩国老百姓上街抗议,欧洲也收紧了检测标准,日本海鲜堆在港口卖不出去,看着像是要彻底砸手里了。 可谁能想到,两年过去,核水排了一万吨又一万吨,按理说污染范围早扩大了,可日本海鲜居然又能出口了,甚至有人说"不愁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戳破日本最会玩的花招——造假的"安全报告"和铺天盖地的公关。他们一直拿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当挡箭牌,说什么"处理水达标",还公布了一堆自己测的数据,比如2025年9月福岛周边九个监测点的氚浓度都低于4.1Bq/L,号称比饮用水还安全。 可咱们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早就戳穿了这层鬼话,这报告根本没反映所有专家意见,结论全是基于日本单方面提供的数据,连取样都是日本自己弄的,独立性和代表性根本无从谈起。 更讽刺的是,东京电力公司以前就多次隐瞒、篡改核污染数据,现在这套监测数据谁信谁上当。他们还砸了大价钱搞公关,在东南亚、美洲的媒体上打广告,拍渔民"安心捕鱼"的宣传片,甚至给当地经销商塞好处,就是为了让大家忘了核水这回事。 更让人愤怒的是,有些国家为了利益,故意放宽了标准,给日本海鲜开绿灯。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排海刚开始还装模作样提了句"关切",转头就宣布日本海鲜"符合标准",2025年上半年从日本进口的海鲜量比排海前涨了18%。 这背后说白了就是政治交易,日本在军事、贸易上对美国言听计从,美国自然要投桃报李。韩国更离谱,总统尹锡悦公开说"日本海鲜安全",哪怕国内民众抗议不断,还是悄悄放宽了福岛周边十个县的海鲜进口限制。 2025年三季度韩国进口日本海鲜的金额环比涨了22%。这些国家哪里是为了民众健康,分明是把食品安全当成了政治筹码。 低价诱惑也是日本海鲜能卖出去的重要原因,说白了就是用价格换市场。这两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现在1日元才合0.046元人民币,日本海鲜出口价跟着降了不少。 东南亚一些小国家经济条件有限,看到便宜就动了心,比如泰国2025年从日本进口的冷冻虾价格比越南虾低30%,进口量一下子涨了40%。 可便宜没好货这话从来没错,2025年1月,中国台湾就查出一批日本生鲜乌贼重金属镉超标,含量达到2mg/kg,是标准的两倍,这批货直接被退运销毁了。 才过四个月,台湾又查出日本冷冻丁香鱼镉超标,11吨多的货全给销毁了。这些超标案例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便宜的日本海鲜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险。 还有个更隐蔽的手段,就是日本把海鲜加工后混装出口,蒙骗消费者。他们把福岛周边的海鲜冻成块、做成鱼丸,或者和其他产地的海鲜混在一起,包装上只写"日本产",不写具体产地。 2025年6月,山东海关就查获了一批走私的日本海鲜,整整20吨冷冻鱿鱼,外包装写着"北海道产",实际检测发现放射性物质痕迹,溯源后根本就是福岛附近海域的。 这种混装套路让很多消费者防不胜防,以为买的是安全的日本海鲜,其实可能就是核污染海域的产品。而且很多国家检测的时候是抽检,不是每一批都查,日本就钻这个空子,把问题海鲜混在合格产品里出口,蒙混过关。 至于说"大家还在吃海鲜",其实是个误区。咱们中国老百姓一直很警惕,正规渠道根本买不到日本海鲜,市面上能看到的进口海鲜大多来自俄罗斯、挪威、秘鲁这些国家。 那些还在买日本海鲜的,要么是被低价诱惑,要么是不知道背后的风险,还有些是在海外的消费者,当地监管不严导致问题海鲜流入市场。 要知道,核污染的危害是长期的,氚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吃进人体后可能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危害,现在看着没事不代表真的安全。 说到底,日本海鲜出口不愁,根本不是什么"另辟蹊径",而是靠造假数据、公关洗脑、政治交易和低价蒙骗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解决核污染水的问题,只是把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的消费者。咱们老百姓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买海鲜的时候认准正规渠道,看清产地,坚决不买日本海鲜。 那些为了利益放宽标准的国家,早晚也会尝到苦果,毕竟海洋是相通的,核污染的危害谁也逃不掉。日本要是真有本事,就该好好处理核污染水,而不是耍这些小聪明坑人害己。

0 阅读:1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