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在顿涅茨克方向的康斯坦丁诺夫卡一带,俄军士兵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一个挺扎眼的情况——倒下的乌军士兵里,不少一看就是外国面孔。 有现场的人粗略估计,这些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能占到六成左右。其中不光有非裔美国人,还有些看起来像来自拉丁美洲的。这个细节,好像不经意间掀开了乌克兰战场兵力现状的一角。 仗打到今天,乌克兰的兵员消耗确实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地步。从2022年开战算起,到2024年,乌军阵亡人数已经逼近60万。而进入2025年初,这个数字又往上蹿了13万。仗是还在打,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回想战争刚爆发那会儿,乌克兰还能依靠那支规模约25万、经过多年训练的正规军。他们装备相对整齐,不少人有过顿巴斯轮战经验,算是军队的骨架。可高强度作战像一台无情的机器,不断吞噬着这些职业军人。 几年下来,这批骨干几乎打没了。如今填进战壕的,大多是训练几周就送上前线的新兵,或是临时征召的中老年人。他们或许士气不低,但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终究和职业军人有差距。 为了补上兵力缺口,泽连斯基政府这两年不断调整征召政策。先是把征兵年龄下限从27岁降到25岁,让更多年轻人得上战场。 这还不算,连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部分医学院学生,也开始收到征兵通知。走在基辅或利沃夫的街上,明显能感到适龄男性少了。不少家庭是父亲和儿子同时在外作战,有的社区几乎找不到18到60岁之间的男人。 但即便这样,前线的窟窿还是堵不上。于是,外国雇佣兵渐渐成了乌军兵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些人来源挺杂,有来自波兰、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退伍老兵,也有从拉丁美洲、甚至非洲跑来的“冒险者”。 他们大多通过私人军事公司招募,签合同上前线,明面上的月薪大概3400美元左右——比乌克兰本国士兵高出一大截。 钱虽然给得多,但这碗饭并不好吃。这些外国兵通常被派到最激烈的交战区,伤亡率相当吓人。比如参战的波兰人,最初来了将近3000,打着打着就少了一半。 其他国家的雇佣兵也差不多,很多人刚适应环境就倒在炮火下。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有完善的轮换和休整体系,常常是一个合同期全泡在火线上。 为什么乌克兰会这么依赖外国兵?说到底还是人不够了。战争初期那种全民踊跃参军的热情,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退。 持续的动员虽能凑人数,但征来的兵训练不足、士气不稳,战斗力很难保障。而外国雇佣兵多数有过实战经验,有些还是特种部队退役的,单兵素质确实更强。把他们和本国新兵混编,某种程度上能稳住阵脚。 但依赖外援也带来新问题。这些人为钱而战,战斗意志和本土士兵不一样。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协同作战经常出岔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大量出现,反而可能掩盖了乌克兰自身兵源枯竭的严重性——当战场上的外国面孔多到六成,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比例了。 眼下乌军的结构变得很复杂:最底层是大量征召兵,中间是残存的职业军人骨干,最上面则叠了一层外国雇佣兵。这种混合部队能打仗,但指挥磨合、后勤保障都挺吃力。而且雇佣兵伤亡大了,后续招募也会变难——毕竟谁都惜命。 回头看顿涅茨克战场那个发现,或许不是孤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乌克兰在这场消耗战中面临的艰难现实:本土兵员快到底了,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外来力量支撑战线。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看似还不会很快结束的战争,以及一个个永远留在异国土地上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