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与战端:台海和平的关键在"统"不在"反" 台湾民意基金会2024年8月民调显示,岛内约77%民众不赞成两岸统一,叠加对武力手段的天然排斥,"反对武统"成为岛内舆论场的高频声音。但前民代蔡正元的论断一针见血:"战争从来都不是民意能决定的,乌克兰人会同意俄罗斯打他们吗?照打不误。伊拉克人会同意美国打他们吗?照打不误。"这一观点撕开了"民意决定论"的幻象,直指台海和平的核心逻辑——武统与否,从不取决于岛内民意的反对声浪,而在于"台独"势力是否突破红线,在于和平统一是否尚存希望。 "反对武统"民意的本质与误读 "反对武统"的民意,本质是"避战求稳"的生存理性。2025年10月台海网民调显示,受俄乌冲突、以巴战火影响,台湾民众"畏战情绪"显著攀升,"避战求和"已成主流诉求。这种情绪源于对战争破坏的恐惧、对民生福祉的珍视,本无可厚非。但部分政客刻意将"反对武统"偷换为"拒绝统一",甚至以此为筹码试探大陆底线,完全扭曲了民意的核心指向。蔡正元曾精准点破,民调中40.8%的"强硬反对者",实则是民进党的基本盘,并非全体民众的理性共识。多数民众追求的"维持现状",本质是希望在和平框架内保障发展,而非走向"台独"分裂的绝路。 战端开启的决定权与风险源 战端开启的决定权,从来不在"挨打的一方",而在分裂势力的挑衅与外部势力的干涉。历史与现实早已证明,战争的爆发往往源于施暴者的野心,而非受害者的民意。伊拉克民众的反对挡不住美国的军事行动,乌克兰民众的抵抗改变不了俄罗斯的决策;同理,若"台独"势力触碰大陆红线,台湾民众的"反对"也挡不住武统的必然。这种决定权的失衡,在台海问题上表现为双重风险:一方面,民进党当局持续推进"去中国化",从教育、文化到政治不断切割两岸联结,甚至勾连外部势力采购武器,构建"不对称作战"体系;另一方面,美国将台湾视为"遏制中国的棋子",借《与台湾关系法》不断加码对台军售,其亚太军事部署已对台海和平构成直接威胁。这些行为才是点燃战争的真正火种,与岛内民意毫无关联。 大陆的和平诚意与坚定底线 大陆始终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但也从未放弃非和平手段的底线。《反分裂国家法》明确划定红线:当"台独"分裂势力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这并非空洞的法律条文,而是有坚实国力支撑的庄严承诺。2025年9月大陆阅兵展示的军事力量,让台湾民众清晰看到两岸军力的巨大差距,也让"武力收台"从理论可能变为现实选项。蔡正元对此直言不讳:"大陆如果采取非和平手段,台军估计很快就会失去抵抗能力",解放军的精准打击能力能最大限度减少平民伤亡,却会对"台独"核心势力形成毁灭性打击。这种实力对比下,"反对武统"的民意更应转化为遏制"台独"的力量,而非被分裂势力利用的工具。 和平统一的唯一正道 避免战争的唯一正道,是沿着和平统一的轨道前行。大陆始终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基本方针,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从持续推出惠台政策,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大陆一直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但和平从不是单方面的妥协,需要台湾民众认清"台独即战争"的残酷现实。邱毅的民调分析显示,岛内51.8%的民众不赞成"台独",这说明多数人深知分裂的危害。台湾社会需要的不是在"反对武统"的口号中自欺欺人,而是要形成抵制"台独"的共识,推动两岸回归对话协商的正轨。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岛内80%左右反对武统的民意,理应被解读为追求和平的呼声,而非拒绝统一的信号。蔡正元的论断敲响了警钟:战争的决定权从不在民意手中,而在"台独"势力的选择与大陆的底线之间。唯有摒弃"台独"幻想,坚定走和平统一之路,才能让"避战求和"的民意真正落地,才能守护台海两岸的共同福祉。任何试图以民意为幌子行分裂之实的行径,终将被历史审判,也必然会触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萬福
反對武統者等真正武統時,個個都會主動地舉五旗歡迎解放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