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根据韩国媒体透露的消息,韩国总统李在明已经基本确定将于2026年的4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那么如何看待李在明这次潜在的对华访问?以及又为何选在4月呢? 李在明 2026 年 4 月的潜在访华,往小了说是中韩关系的 “破冰续集”,往大了看就是东北亚外交棋盘上的关键落子。 要理解这步棋的分量,得先回头看看尹锡悦时期留下的烂摊子 —— 这位前总统把 “亲美媚日” 当外交纲领,不仅在涉台、南海问题上踩红线,还纵容右翼媒体将韩国经济不景气的锅甩给中国,连 2024 年 LG 杯围棋赛的规则争议、2025 年亚冬会速滑选手的摩擦都被政治化放大,民间误解层层叠加,甚至有他的支持者闯中国驻韩大使馆撒气。 但落到实处就会发现,2024 年中韩贸易额仍冲到 3280.8 亿美元、同比涨 5.6%,可这是企业硬扛政治阻力的结果,高层对话的口子早被堵死;比起 2017 年文在寅访华时的热络,两国关系的温度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如今李在明要访华,这本身就是关系 “满血复活” 的铁证。 10 月底中方刚结束对韩国的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在庆州博物馆聊了 95 分钟,欢迎宴特意上了中韩共爱的饺子,还签了 4000 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敲定 2026 到 2030 年的经济合作计划。 这种 “你来我往” 的节奏,正是打破尹锡悦时期 “较劲不互访” 僵局的关键。 李在明上台后本就动作不断:就职 6 天就给中国领导人打电话,8 月派特使团带亲笔信访华,9 月又安排外长访华,如今轮到自己登门,等于把 “中韩关系重回正轨” 的牌子彻底立稳。 韩国媒体敢提前放风,显然是双方都有十足把握 —— 毕竟经贸账太算得过来,中国连续 21 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重回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种绑定程度,谁都犯不着跟钱过不去。 选在 4 月出访,看似巧合,背后却藏着精密的节奏把控。 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 3 月的两会,这并非走场,2026 年恰是 “十五五” 规划正式落地的关键节点,商务部早放风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数字贸易创新,还计划深化 “一带一路” 的绿色与 AI 合作。 对李在明而言,这时候访华能第一时间摸清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脉络,而韩国企业早等不及了 ——SK、乐天等巨头在辽宁布局了 500 多家企业,2022 年韩国对辽宁投资超 50 亿美元、居全国第一,2023 年两地贸易额达 90.3 亿美元,若能借 “十五五” 东风扩份额,李在明的国内支持率都能提一截。 可更值得琢磨的是,特朗普据说也想 4 月访华,这就形成了有趣的节奏:中国刚摊开自家发展蓝图,东北亚和北美最关键的两个经济体代表就先后上门,这种 “集中答疑” 的安排,效率高得很。 从东北亚布局看,4 月这个时间点更踩在了鼓点上。 美国最近对韩国逼得紧,既要求韩国加入芯片封锁阵营,又要绑定 “印太战略”,搞得韩国企业左右为难; 而日本的高市早苗更不让人省心,刚和李在明说好 “面向未来”,转头就因韩国军机飞过竹岛,紧急叫停自卫队基地加油计划 —— 这所谓的 “美日韩同盟”,连点油都加不明白,裂痕早露了出来。 这时候拉韩国一把,顺理成章。 对中国而言,东北振兴正缺动力,辽宁与韩国本就有合作基础,若能借李在明访华升级物流、高端制造领域合作,比如让韩国汽车零部件、化工产品借 RCEP 零关税政策更顺畅进入中国市场,东北的产业活力马上能提上来。 这背后更深远的可能,是朝韩和解的契机。 李在明政府走 “务实外交” 路线,不像尹锡悦那样炒作 “中国威胁”,更愿意谈民生合作。 中方若能借这次访问牵线,推动朝韩在经贸、人文领域搭起桥梁,不仅能缓和半岛紧张,还能给东北多一个贸易出口。 要知道,东北的珲春口岸早盼着半岛局势稳定,若朝韩能恢复互联互通,这里马上能变成东北亚物流枢纽。 韩国显然也懂这个道理,国会议长禹元植早前访辽时特意提 “地方交流是关键”,说白了就是想借民间合作筑牢政治互信的底子。 说到底,李在明这趟 4 月行程,既是给中韩关系 “上保险”,也是给东北亚格局 “调天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