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群体,而华人或将成为少数,这都怪新加坡领导人的目光短浅。 当初一门心思要当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眼瞅着本地年轻人不够用,就不管不顾地往印度 “撒网” 引人才。 2005 年跟印度签了那个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后,算是彻底打开了闸门,IT、金融这些关键领域的印度籍专业人士一批接一批地来,说是填补技术缺口,可这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 更要命的是这些人不光自己来,还通过家庭团聚搞 “链式移民”,把亲戚都带过来,人口跟滚雪球似的涨。 2014 年印度裔公民比例才 9.2%,到 2025 年都飙到 11% 了,要是算上那些持工作签证的,实际人数和影响力更吓人。 2005 年前印度裔占比还不到 2% 呢,这才二十年就翻了好几倍,当地智库都预测,照这速度,不出十年印度裔可能都能超过马来人,甚至追上华人当第一大族群了,这变化简直太快了。 去新加坡街头看看,“小印度” 聚居区越扩越大,以前只是个小片区,现在周边街区都快被同化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职场上的变化,IT 行业里印度裔占比都高达 37% 了,金融高管层里接近 30% 都是印度人,这哪是填补空缺,分明是形成职业垄断了。 好多跨国公司里,印式英语都成了主要沟通语言,本地华人在自己国家反而得适应别人的语言和文化,这不就是被边缘化了吗?Raj Kumar 父子都成新加坡十大富豪了,在地产界呼风唤雨,这背后就是印度裔在经济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社会权力结构都在悄悄变味儿。 2023 年印度裔尚达曼高票当选总统,虽说他个人能力可能不差,但这事儿本身就说明印度裔的政治影响力已经起来了,族群力量的天平早就歪了。 新加坡政府不光引人才没分寸,政策还一个劲地往印度人那边偏,2025 年刚出的新规,直接取消了印度籍工作 permit 持有者的最长就业期限,以前还限制 14 到 26 年,现在只要老板要,就能一直待下去,建筑、造船、制造这些行业的印度工人能无限期留下。 年龄限制也放宽了,以前最多干到 60 岁,现在能到 63 岁,新申请的甚至能到 61 岁,比以前整整大了 11 岁,这等于把大门彻底敞开了。 连厨师、重型卡车司机、工厂操作工这些岗位都开放给印度人,月薪两千新币就能雇,这不是明摆着抢本地人饭碗吗? 虽说有个 “公平考量框架” 要求先招本地人,但门槛一降,企业肯定更愿意用外籍劳工,本地年轻人找工作越来越难。 领导人只盯着金融科技中心的招牌,压根没顾上人口结构的平衡,新加坡本地生育率本来就低,华人总和生育率才 0.94,远不够人口更替,可解决问题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 要引才也该全球撒网,不能一门心思盯印度,可新加坡倒好,工签政策专门给印度人开绿灯,又是放宽期限又是扩大岗位,把印度当成了唯一的人才库。 2025 年虽说把不丹、柬埔寨这些国家也加进劳工来源国,但核心的高端人才和大量普通劳工还是盯着印度,这根本改变不了族群失衡的大趋势。 以前新加坡靠华人为主的族群结构维持着稳定,现在印度裔人口和影响力飙升,文化差异、宗教习惯带来的矛盾越来越多。 2013 年 “小印度骚乱” 就是个警钟,可政府没当回事,反而继续放宽引进政策。现在经济看着还行,但族群矛盾一积累,社会稳定就悬了,这才是最危险的。 金融科技中心的架子搭起来了,可国家的根基 —— 人口结构和社会和谐 —— 被破坏了,这不是衰落的苗头是什么? 说白了,新加坡就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数据,牺牲了长期的社会稳定,领导人只看见印度人才填补了技术缺口,没看见族群失衡的大坑;只想要金融科技中心的虚名,没顾上华人主体地位的动摇。 大量印度人涌入那天起,衰落的种子就埋下了,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十年,新加坡就不是以前那个新加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