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英国首相斯塔默突然表示,他已与特朗普通话,提出中国应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据媒体报道,斯塔默把焦点直接落在“油钱”上,他的逻辑很简单:切断资金来源,战争就难以持续。这话题不新,但这次把中国点名,分量就不一样了。 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原油约1.06亿吨;同一年,中国也从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等多渠道稳定进货。这说明国内供给不是单线,调整空间取决于合同、配套和成本。 把镜头拉到外面,欧盟和美国对俄油设限后,俄方出口路径明显“东移”。有分析认为,亚洲炼厂增加了俄油占比,整体出口量并未出现断崖式下滑,更多是价格和航线的再分配。 资金面上,俄财政公开信息显示油气收入常年占总收入约三成。2024年多月度油气进账同比走高,与原油基准价回升有关。这直接关系到俄方的军费和社会支出。 再看对比,印度过去两年在海运俄油上一直是大买家,月度采购峰值多次高于中国。但即便如此,全球能长期承接超大规模增量的买家不多,运输、结算和炼厂适配都是限制因素。 价格上限推行后,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折价成交,亚洲炼厂据称调整了配方以压低成本。这类市场反应让“限价”效果更多体现在财务折扣,而不是出口量骤减。 如果中国突然停买,影响不只是账面数字。港口时窗、管线节拍、长期合约、结算体系都要重排,国内炼厂要重新匹配不同原油的工艺曲线,这些都不是一周能完成的事。 从俄罗斯角度,寻找替代买家并非没有选项,但非洲、拉美的需求规模和支付能力、航程时间、保险与运力都要一起算。结果可能是收入下降、周转变慢。 国内层面,保障供应稳定和成本可控是底线。中国的采购结构一直在做分散化和灵活化,关键是平衡实体经济用油、进口安全和外部环境变化。 回到这通电话,它更像一次对外放话:希望通过采购端施压,逼对手减少资金来源。是否有效,取决于市场容量、替代路径和参与方的执行力度。 据媒体报道,中方已表态不应挑事。这种表态释放的信号很清楚:任何调整要以事实为准、以稳定为先。 这场较量的核心是算清楚供给、价格和资金流。谁能稳住链条,谁就握住主动。 收尾:油是实打实的货,话要落在可执行的方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