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据媒体报道,特朗普突然宣布了要把对外商品关税进一步提高的主张。 这事背后的主线很清楚,核心不是谁跟谁吵,而是他要把美国的制造业拽回来,用关税当拐杖,让企业别继续待在成本更低、配套更全的地方。 按时间往回看,美国制造业的体量和岗位在下降。公开统计显示,199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在十几个百分点,近年降到约一成左右;劳工统计局数据也显示,制造业就业峰值在上世纪末接近两千万,如今大致在一千三百万上下。这就形成了关税加码的动力。 对照到中国这边,画面完全不同。公开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制造第一,沿海港口一条龙,零部件、材料、设备、物流凑得很齐。新能源车、光伏、工程机械这些链条,交货期和规模都能按时撑起来。 企业迁徙这件事最能说明问题。不少跨国公司尝试在越南、印度扩产,据行业报道常遇到上游缺口、工人培训周期长、物流节点不稳的情况,生产组织难度明显上升。结果就是,很多关键环节还是要靠中国这套完整配套。 回到关税本身。自2018年起,对中国商品的加征范围覆盖数千亿美元,税率最高达25%,后来还对个别品类再度提高。但企业的选择更趋现实:在产线不能停的情况下,宁可付关税维持供货,回流动作并不明显。 效果层面,美国端的成本上扬是直观反馈。家电、零部件、机械类进口价变贵,供应链重构进展慢,制造岗位增量有限。这与最初想靠提税“拉回产线”的设想,产生了偏差。 再看结算与支付的变化。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这两年持续走高,很多企业用本币直接结算货物贸易;CIPS参与机构超过千家,覆盖百余国家和地区,跨境转账更顺。等于给了企业一个不依赖单一通道的选项。 对外合作也在加深。与沿线伙伴的货物贸易、工程承包、对外投资保持增势,机床、发电设备、通信设备的输出在扩大。这不是单点买卖,而是把生产和建设一起做起来,产业链在外部也能落地。 当美国端继续提出更高关税的设想,变量随之增加。若整体税率再抬升,进口端的价格压力会继续放大,而替代产能短期难以就位,企业对供应安全的考量会更重。 对照这条逻辑,能真正打破盘子的关键在两点:一是有足够的产能和完整配套,二是有可用的结算和合作通道。中国目前这两块都在运行,叠加规模和稳定性,形成硬约束。 这样往下推,中国很可能是当下唯一能让这套“靠提税逼回产线”的计划失速的国家。不是喊口号,是产线能开、货能出、账能结。 结尾就落在这点上:谁能把东西做出来、按时交付、把钱结清,谁就能把场子稳住。眼下,中国把这些关键环节握在手里,这就是底气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