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国家批准,重庆进行部分区划调整,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管辖原江北区、原渝北区(不含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和北碚区的水土街道、复兴街道、蔡家岗街道、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金山街道金渝大道66号。 调整北碚区管辖范围第二项调整是将与北碚区国土空间定位趋同的原渝北区北部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5镇划归北碚区管辖。 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源于对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重庆此次区划调整是经过长期调研、论证的战略决策。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调整旨在破除原有区域的地理空间限制,进一步放大新时代重大战略叠加的综合效应。也是重庆对“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这一理念的深刻实践,是站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江新区从此拥有了完整的一体化发展空间。过去,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却面临着与行政区权责不清、空间分割的问题。调整后,两江新区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功能耦合、通道赋能、协同联动效应,成为中心城区核心增长引擎。从此,两江新区不再仅仅是“开发区”,而是完整的行政区,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打造支撑全市承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北碚区则通过这次调整强化了生态功能。新划入的五个镇带来了华蓥山、御临河、统景温泉等生态资源,使北碚区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心城区“生态花园”和生态屏障。 过去两个区可能各建一个工业园、各搞一套招商政策、甚至争抢同一个投资项目。这种“内耗式竞争”消耗的是整体竞争力。合并后,资源统一规划、产业差异化布局,从“抢饭吃”变成“一桌吃饭”。 减少行政单元≠削弱实力,反而是破除“诸侯经济”的狠招。用行政减法,换发展乘法。 重庆这场“外科手术”,表面剪掉的是行政区划标签,实际缝合的是发展碎片。在中国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的当下,这种选择预示着城市发展的趋势: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拼地盘大小,而是比内核硬度。 这是一次城市功能的“强筋健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