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峰会达成共识 德国总理强硬表态! 中美峰会达成共识后,德国总理默茨在欧盟大声喊话:“绝不能让中美两国独自决定技术的未来。”这是默茨的强硬表态,也是欧盟的心里话。 中美这次握手言和,达成不少共识,让东方大国获得了关税休战的机会,也让美方稳住了选票和体面,算是双赢。可这场皆大欢喜的背后,日韩和欧盟的盟友们,却集体陷入了 “刚交完保护费就过时” 的哀嚎里。 作为夹在中美之间的 “夹心饼干”,韩国的芯片产业算是遭了重。2025 年 2 月,对华半导体出口直接暴跌 31.8%,金额跌破 40 亿美元,创下近五年最差纪录。 曾经占韩国芯片出口六成的中国市场,现在只剩四成。仓库里的 DRAM 和 NAND 闪存堆成了山,三星的库存一度飙到 36 万亿韩元,中小企业的库存更是正常水平的三倍多,放着都快发霉了。 如今,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全靠美国设备续命。华盛顿一纸禁令,让三星西安厂、SK 海力士大连厂的豁免许可越来越难拿,2025 年甚至被撤销了关键资格,哪怕是在中国生产的芯片,都可能被断供零件。 政府一门心思靠拢美国,可韩国贸易部自己算过账,彻底丢掉中国市场,一年出口要损失 40%。现在中美和解,韩国企业彻底懵了,一边是中国自研芯片崛起,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抢份额;一边是美国卡着技术脖子,真是进退两难。 日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为了抱紧美国大腿,日本刚拍着胸脯承诺,要对美投资 1 万亿美元,涵盖汽车、先进产业等领域,还计划扩大进口美国天然气,甚至推动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巨头。可这边钱还没完全砸下去,中美就握手言和了,日本这波 “投名状” 瞬间变得不值钱。 原本指望靠美国制衡中国,结果自己限制对华高科技材料出口,反遭反噬,订单锐减。汽车产业更是两头受气,丰田、五十铃忙着在美国建厂,却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被本土新能源车抢占,自家车型在华销量一路下滑。想跟着美国搞 “芯片四方联盟”,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别人棋局里的一颗棋子。 德国总理默茨的强硬喊话,听着响亮,实则满是无奈。 “绝不能让中美独自决定技术的未来”,这话喊遍了欧盟,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巴掌。德国汽车业是经济的命根子,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销往中国,现在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25 年一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 42%,奔驰三季度更是骤降 27%,曾经热销的主力车型,销量直接砍了近三分之一。 不是德国车不行了,而是中国新能源车太能打。比亚迪、小米、问界这些国产品牌,价格比德国车便宜一半,智能化还更对年轻人胃口,直接把德国车的市场份额抢了不少。 更让默茨头疼的是,德国汽车电动化转型离不开稀土,而全球 90% 的稀土供应都来自中国。中美共识里稀土出口定向松动,美国占了便宜,欧盟却只能看着供应链成本飙升。 欧盟的焦虑,还藏着解不开的内部撕裂。 默茨想强硬,可德国根本不敢真的和中国撕破脸。光是替换华为设备,德国就要花掉 20 亿欧元(约 165 亿元人民币),钱从哪来都是个难题。可欧盟内部,法国却带头激进,波兰跟着跟风讨好美国,立陶宛动不动就对华强硬,各国心思根本不在一块。 欧盟还憋出个 “实物关税” 的坏招,想让中国出口商 “卖一赠一”,用关键原材料当抵押,可德国根本不敢附和。 毕竟中欧贸易额都超过 9300 亿美元了,德国的化工、汽车企业全靠中国市场吃饭,真闹起来,受损的还是自己。这种 “一边想强硬,一边怕吃亏” 的矛盾,让默茨的表态更像一场色厉内荏的表演。 其实这一切的本质,都是盟友们被美国当棋子耍了。 美国过去拉着盟友围堵中国,让日韩砸钱、让欧盟站队,可转头就和中国握手谈共识,把盟友们晾在了一边。这些盟友既想跟着美国分好处,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摇摆不定之间,只能自己承受损失。 这场由中美共识引发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全球利益正在重新洗牌,而那些看不清形势、找不准位置的盟友,只会在这场变局中越陷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