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之前看过几个日本比较厉

史鉴奇谈 2025-11-06 15:31:00

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之前看过几个日本比较厉害的科研人跳槽中国的经历。   日本媒体对此也挺关注,有的甚至形容这是日本“智慧流失”的标志性事件。表面上看,有人觉得他们是冲着中国给的高薪和丰厚待遇来的,但仔细扒一扒,背后的原因可远不止“赚钱”这么简单。   其实最直接的原因,还得从日本国内的研究环境说起。日本那边科研经费增长缓慢,很多大学和实验室都喊钱不够用。   特别是2004年日本搞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以后,政府给大学的运营经费削减了,导致研究经费更紧张,尤其是年轻学者,想拿到长期稳定的资助特别难。   野和田基晴博士在山大做研究员,他之前在日本拿了博士学位后,愣是找不到一个正式的教职岗位,只能在不同地方做博士后,辗转来辗转去。   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日本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里,将近七成的博士后研究员在2018年那会儿,手上的合同期限都不满三年。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年轻学者觉得在本国待着前途渺茫。   反观中国,在科研上的投入那是蹭蹭往上涨。研发经费总额早就冲到世界第二了,是日本的好几倍。中国还搞“双一流”大学建设,各种人才计划像“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什么的,给海外优秀学者开的条件非常诱人。   像服部素之这位日本青年学者,七年前从东大跳槽到复旦,他虽然说过年薪跟日本差不多,但校方给的科研经费那可是相当雄厚。   云南大学的天体物理助理教授岛袋隼士也提到,他成功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比在日本能拿到的高出三四倍。对于真正想做研究的人来说,充足的经费意味着能买先进设备,能支撑起有野心的项目,这个吸引力太大了。   除了钱和硬件,中国的学术环境对日本学者来说也感觉更宽松,机会更多。日本学界有时候论资排辈比较厉害,年轻学者想独立带队、自己当老板可能得熬很久。   但在中国,好像更看重真才实学。岛袋隼士就感慨,在中国,只要你有能力,做出成绩,晋升路径清晰多了,他估计自己四十岁左右就有机会当上教授,这在日本很难想象,那边好多学者到了四五十岁生活还不太稳定。而且中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在扩大,学术职位相对多,只要不特别挑学校和地点,留在学术界继续搞研究的可能性比日本大。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几位在中国待过的日本研究员都提到,中国研究团队内部的沟通氛围好像更活跃。   野和田基晴就发现,中国的研究室里,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同辈之间,交流起来更顺畅,大家喜欢用微信建群讨论,有什么想法马上就能沟通,容易碰撞出火花。   他觉得这种团队合作意识和便捷的沟通方式,也是中国科研实力能快速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他觉得日本一些大学的研究室,教授有点像“一国一城之主”,结构更金字塔一些,交流可能没那么自由。   当然啦,也有人担心,这么多日本专家来,会不会有啥技术泄露的风险,或者是不是带着其他目的。但像藤岛昭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他之前几十年就一直和中国有密切交流,还培养过好几位中国院士,他来中国工作,自己也说是想继续追求科研梦想,同时为中日友好做点贡献。   榎木英介(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也分析过,其实在基础科学领域,很多研究本身是理论性的,不太涉及具体技术流失,国际交流对学科发展反而好处多多。而且中国政府对这些外籍专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所以总的来说,日本专家涌入中国,不是单一原因驱动的。它既反映了日本国内科研投入相对不足、竞争激烈且职位不稳的现实,也凸显了中国通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提供更优越的薪酬待遇和科研支持,以及营造相对开放、唯才是举的学术环境所形成的强大吸引力。   对于这些科研人员自身而言,中国提供的更是一个能够安心深耕专业、实现学术抱负的宝贵舞台。这个过程里,中日双方的科技交流也在深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双赢。随着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分量越来越重,这种人才的流动可能还会继续。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