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他的话犹如一记重锤,击中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心。你是否也曾困惑:我们到底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养孩子”?在这个“家校合作”的名义下,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着扮演“监督员”的角色,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未来公民。 “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这本身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的话语不无道理。试问,孩子的学习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难道我们要把老师变成“家庭作业的管理员”吗?当老师们把批改作业的任务推给家长,是否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更反映出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偏差。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家长的焦虑和老师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怪圈。家长焦虑孩子成绩,老师焦虑学生表现,结果却把“责任”不断推卸到彼此身上。谁在真正受益?显然,是那些“责任转嫁”的游戏中,利益最大化的“中间人”。 更令人深思的是,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让家长变成“临时老师”。如果我们一味强调“监督”和“批改”,是否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外部压力”,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素质教育”的反面吗? 或许,是时候反思:我们究竟在教育什么?是为了应付考试、追求短期的成绩,还是为了培养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应成为引导者,而不是“监工”。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在自由中成长,在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在“监督”中迷失。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让家长监督作业”的新闻时,不妨想一想:这背后,隐藏着多少我们未曾察觉的教育迷思?我们是否还能坚持初心,回归教育的本质?毕竟,孩子的未来,不是靠“监控”堆砌出来的,而是靠理解、陪伴和引导。这个老教师的声音,也许正是在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回到它最初的模样。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