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急诊室,监护仪的滴答声里,28岁的外卖员小李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指节泛

一名创作者 2025-11-06 16:56:43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监护仪的滴答声里,28岁的外卖员小李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指节泛白。手机屏幕亮起第17个催单提醒时,他终于蜷缩在走廊长椅上——这月第三次因为送餐超时被投诉,平台扣掉的200元,恰好是女儿哮喘药的价钱。 这个被算法掐住脖子的年轻人,不过是当代职场困局的冰山一角。当某互联网大厂被曝出"厕所装计时器",当程序员在工位猝死的新闻冲上热搜,我们突然发现:所谓"996是福报"的调侃,早已变成悬在打工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平台经济的浪潮里,算法正以"效率至上"的名义,将人性挤压成数据代码。某外卖平台公开的配送时间算法显示,系统会自动将实际送达时间缩短3-5分钟——这多出的时间差,成了压垮骑手的最后一根稻草。更讽刺的是,当骑手为赶时间闯红灯发生事故,平台却用"非工作时间"的条款撇清责任。 但剥开技术中立的外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的冷酷。那些在深夜加班时突然崩溃的白领,那些为了全勤奖不敢请假的父母,那些在KPI考核下逐渐失去笑容的年轻人,何尝不是被困在另一个版本的"算法牢笼"里? 当某位互联网大佬说出"员工要感恩公司"时,当某些企业把"奋斗"异化为无休止的压榨,我们该警惕:别让效率崇拜吞噬了最基本的同理心。毕竟,再精密的算法也算不出人性的温度,再高效的系统也替代不了生命的重量。 此刻,或许你正盯着电脑屏幕加班,或许你刚结束12小时的连轴转。但请记住:你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某个系统里的零件。当算法开始定义我们的价值时,是时候按下暂停键,重新思考:我们究竟要为什么而活? (评论区已开放,说说你经历过哪些"算法压榨"?)

0 阅读:0
一名创作者

一名创作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