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鱼塘主汤某欠鱼饲料商匡某5.1万元货款,还款后双方对账差8000元——汤某说还了3.1万,其中8000元被商家用可消除笔在借条上抹掉;匡某拿借条坚称只收2.3万。没证据的汤某当庭提"发誓赌约",没想到法院居然同意了,最终双方调解结案。这起案件既藏着法律常识,又戳中诚信底线,看完直呼长见识! 一、老客户对账爆分歧:8000元咋"凭空消失"? 重庆垫江县的汤某是个鱼塘主,跟卖鱼饲料的匡某合作多年,一直都是先赊账、卖鱼后结账,合作得挺愉快。直到2022年8月,两人算总账时,汤某给匡某写了张5.1万元的借条,约定后续慢慢还。 接下来几个月,汤某东拼西凑陆续还款,心里记着总共还了3.1万,想着还剩2万就清账了。可等他找匡某对账时,对方拿出借条一看,上面只写着还了2.3万,还差2.8万没还。 汤某当场就急了:"我明明多还了8000元!当时你在借条上备注过,怎么现在没了?"他一口咬定匡某用了可消除笔,把那笔还款记录给抹掉了。但匡某死活不认,说"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我只收到2.3万"。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汤某干脆停止还款,匡某气不过,直接把这位老客户告上了法院。 二、法律判案看证据!没凭证真要吃大亏? 到了法庭上,双方还是各执一词。匡某拿着借条当铁证,说上面的还款记录清清楚楚,对"可消除笔"的说法坚决否认。而汤某这边,除了自己的口头陈述,啥实质性证据都拿不出来——当初还款都是给的现金,没转账记录,也没让匡某另写收据。 这时候就涉及一个关键法律常识,咱们必须划重点! 《民事诉讼法》第67条和其解释第90条都明确规定:谁提出主张,谁就得拿证据证明。要是拿不出证据,或者证据不够,就得承担不利后果。 简单说,汤某说自己还了那8000元,又说匡某用了可消除笔,这些都得他自己找证据证实。可他既没现金还款的凭证,也没法证明借条被篡改,按照法律规定,大概率要输官司。 这里也给大家提个醒:不管是还钱还是借钱,能走转账就别用现金!就算用现金,也得让对方写收据、拍视频留证,借条上的修改一定要双方签字确认,千万别给可消除笔留机会——之前就有案例,有人用消字笔写借条恶意逃债,最后不仅要还款,还被法院罚款呢! 三、鱼塘主提"发誓赌约":法院居然同意了? 眼看着官司要按证据规则判,汤某突然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提议:"匡某,你敢对天发誓,说真的没收到我那8000元吗?只要你敢发誓,这8000元我就当没还,欠你的2.8万我一分不少给!" 这话一出,不仅匡某愣住了,网友也吵翻了: - 反对派:"法院是讲法律的地方,发誓能当证据?纯属瞎胡闹!" - 支持派:"方法虽然土,但管用啊!诚信有时候比证据还硬,心虚的人根本不敢发誓。" - 中立派:"好奇法院怎么处理,总不能真让当事人在法庭上发誓吧?" 没想到法院还真同意了!法官说,《民法典》第7条明确了诚信原则,民事活动得诚实守诺,发誓虽然不是法定证据,但能唤起当事人的诚信意识,只要双方自愿、不违背法律原则,就可以尝试。 最后,法官带着两人在法庭院坝里完成了发誓仪式。仪式结束后,汤某也没再纠结,当场和匡某达成调解,约定偿还2.8万元欠款,这起纠纷就这么解决了。 结论:法庭发誓该不该推广?你怎么看? 这起案件真的挺特别,法院没有死磕证据,而是用"发誓"这种传统方式,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兼顾了情理,完美诠释了"案结事了人和"。 有人说这是司法温情的体现,面对没证据的僵局,诚信约束比硬判更有效;也有人担心开了先例,以后会不会有人钻空子,不靠证据靠发誓? 其实大家要明白,发誓只是调解手段,最终有法律效力的是调解协议,不是誓言本身。但这也提醒我们: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日常往来,诚信才是根本,而留好证据则是保护自己的底线。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法庭上的"发誓调解"值得推广吗?如果遇到没证据的纠纷,你会同意用这种方式解决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