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四年净增35万亩,广东怎么做到的?背后是土地玩法彻底变了 广东的耕地这几年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三十五万亩,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奇怪,毕竟全国都在严格控制耕地红线,但广东却把耕地面积往上提了,其实不是新开垦了多少土地,而是把原来分散在各处的小块农田重新合并起来,变成能够使用的大片耕地,以前村里的地分得零零散散,有些荒地没人耕种,有些地块太小没法用机器操作,现在政府出面牵头,把相邻的地块整合到一起,统一修整道路、接通水源、建设灌溉设施,种地的效率提高了,耕地也就显得“变多”了。 海洋经济突破两万亿,靠的不是渔船数量多,而是管理海洋的方式变了,过去陆地规划和海洋管理是两拨人各干各的,现在广东把海岸线分成几个区域,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该开发的地方开发起来,中间还留着缓冲地带,企业要用海,不用跑十几个部门去盖章,流程变得和买工业用地一样简单,同时还在修复红树林和海岸线,一边搞开发,一边补生态,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乡村振兴不只是盖新房,而是要让土地、产业和人重新搭配起来,全省已经推进了189个全域整治项目,投入资金超过四千亿元,这些项目不是拆完就结束,关键要带动产业发展,比如在佛山南海区,旧工厂被改造成农田,再结合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农民能获得分红,村集体收入也得到增加,政府出台政策支持,银行提供贷款,土地指标还能流转变现,整个链条打通以后,各方才更愿意参与进来。 自然资源厅成立后,把原来七八个部门管的事合在一起办,以前耕地归农业局管,海洋归渔业局管,规划归住建局管,各自有各自的做法,现在统一管理空间资源,不论是种地、开矿还是盖楼,都要在一张图上协调安排,这样就不会出现一边在种树,一边又在填海建码头的情况,土地既是生产资料,也能当作资产,可以交易、能够抵押,思路和过去完全不同。 广东争取到不少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包括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以及低效用地再开发等,这些试点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土地资源、生态保护和资本要素顺畅流转,例如修复红树林能形成碳汇交易潜力,改造闲置厂房可实现土地指标流转变现,这种综合推进模式在国内尚属少见,广东已走在了实践前列。 生态修复的资金来源问题尚未解决,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企业参与程度低,虽然部分地方通过土地增值收益反哺生态项目,但红树林固碳和净化海水等功能缺乏市场化补偿机制,这些难以量化的生态服务价值需要明确支付主体,否则许多项目将难以持续,预计未来几年广东省会尝试推动生态服务转化为可交易产品,仅靠财政支持难以长期维持。 说到底,广东的做法没有复杂理论,就是把零散资源重新整合起来,让每一块地、每一片海都能发挥出最大用处,别人还在争论要保护耕地还是要推动发展,广东却把这两件事绑到一块做了,这不只是调整政策,而是整个土地管理的思路彻底转变了,普通百姓可能察觉不到,但种地的农民、开厂的老板、做旅游的商家都得到了实惠,这种变化静悄悄地发生,却真正改变了土地使用的方式。
耕地四年净增35万亩,广东怎么做到的?背后是土地玩法彻底变了 广东的耕地这几年
能工智人
2025-11-06 18:31:49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