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上老师说:已知10人里9人坏1人好,不能为了消灭9个坏的而把10人都拉出去枪毙。为什么不能? ------------------------------------ 屠呦呦的故事也许值得借鉴。(以下引用百度抄了个故事)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七个机构争 美国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正带着他的团队在非洲研究疟疾,他敏锐地发现,当地的疟疾死亡率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下降。蚊帐?联合国送的那些确实有用,但绝不可能造成如此戏剧性的改变。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一种来自中国的神奇药物,青蒿素。 米勒被这种药物的强大效果深深震撼,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必须找到发明它的人!这不仅仅是好奇,更是一位顶尖科学家对另一位做出巨大贡献的同行的敬意。他立刻派自己的学生,专程飞往中国,试图揭开这位幕后英雄的神秘面纱。 可他的学生到了中国,却彻底懵了。他一头撞上了一堵由“集体荣誉”砌成的厚墙。整整七个科研单位,都拿出了厚厚的材料,声称自己才是青蒿素项目的主力军,功劳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每个人都说自己贡献巨大。这下可好,英雄没找到,却冒出来七个“英雄集体”,这让习惯了科学界论功行赏规则的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米勒听完学生的汇报,也陷入了沉思。他混迹科学界多年,什么复杂的人情世故没见过?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诺贝尔奖只颁给做出关键性突破的个人,从不颁给一个单位或一个模糊的集体。直接问谁是第一发明人,得到的答案只会是七个“我们单位”。这游戏没法玩。 但米勒毕竟是米勒,他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办法。他没有再去纠结谁是“第一”,而是提笔给那七个单位分别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个问题:“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除了你们单位之外,您认为哪个单位或个人的贡献可以排在第二位?” 这封信就像一颗被巧妙投下的石子,瞬间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那七个单位收到信后,估计都松了一口气:既然不问第一,那咱就实事求是说说第二呗,反正也不影响我们单位的“第一”地位。于是,七封回信陆续寄回了美国。 当米勒拆开所有信件,把它们并排放在桌上时,一个奇迹般的景象出现了——七封来自不同单位的回信,在“第二贡献者”这个问题上,不约而同地写下了同一个名字:屠呦呦。 看到这个结果,米勒心中所有的疑云瞬间烟消云散。他忍不住笑了,一切都已不言而喻。当所有人都只肯承认你是“第二”的时候,恰恰证明了你才是那个谁也绕不开、谁也无法否认的“第一”!
政治课上老师说:已知10人里9人坏1人好,不能为了消灭9个坏的而把10人都拉出去
科海群星谱
2025-11-06 23:35: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