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啦。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是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1-07 11:25:41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啦。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是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立陶宛多次喊话,要恢复外交,加强交流,但是我们没有惯着立陶宛,现在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看到自己的兄弟国家爱沙尼亚和我们加深了合作与交流,后悔都来不及啦。 当年立陶宛为了向美国表忠心,在台湾问题上蹦跶得最高,现在回头一看,自家兄弟爱沙尼亚倒是跟中国热络起来了,自己却卡在中间进退两难。这局面可真应了那句老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021年那会儿,他们居然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代表处,这明摆着是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当时反应很迅速,立马把驻立陶宛大使给召回了,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采取这种外交行动。 但瑙塞达那时候还挺硬气,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坚决不让步,口口声声说要“捍卫民主原则和价值观”。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表态纯粹是为了讨好美国,结果把自己给坑进去了。 就连立陶宛自己人都看不下去这种莽撞行为了,立陶宛《独立法案》签署人之一罗兰达斯·保劳斯卡斯说得特别直白,他说立陶宛根本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事务上甘当美国走卒,这话虽然难听,但一点都没说错。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专家也分析说,立陶宛这套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亲美远俄,融欧亲欧”,说白了就是完全倒向美国,指望美国能保护自己。 问题是,美国真的靠得住吗?立陶宛为了讨好美国,不仅挑衅中国,还不断加码对抗俄罗斯。他们积极参与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军演,支持北约在境内驻军,甚至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这一系列操作直接把立陶宛变成了西方与俄罗斯对抗的前线国家之一,结果呢? 现在俄罗斯跟波罗的海三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走的都是“公开敌对路线”,所有国家间、部门间、地区和行业关系均已被切断,立陶宛这是两边树敌,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实打实的,自从中立关系恶化后,中立贸易额锐减至原来的0.3%,立陶宛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几乎跌到零点。那些立陶宛厂商眼睁睁看着失去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心疼得直跳脚。 立陶宛前政府高官苏尔普利斯说得特别到位:“激进的外交政策使政客赢得虚名,却让立陶宛卷入风波”。还有立陶宛经济学家里曼塔斯·鲁兹基斯反讽说,无法理解为什么自愿做美国的前锋敢死队,与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发生冲突,这些抱怨现在听起来,简直就是对立陶宛政府的神预测。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让立陶宛的处境雪上加霜,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欧洲盟友的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变,不仅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要求欧洲自己承担防卫责任。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在2024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直接警告欧洲,美国驻欧洲部队并非“永远驻扎”,暗示欧洲长达80年的防护安全架构将面临重大变革。这对一直紧抱美国大腿的立陶宛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立陶宛前外长安塔纳斯·瓦廖尼斯就忧心忡忡地提出,美国当前的立场及美欧关系的恶化,到底是暂时的“动荡”还是向“特朗普主义”意识形态的永久转变?如果特朗普主义持续,可能会导致北约及其集体安全框架被削弱甚至分裂。这意味着立陶宛押注美国的安全战略可能面临全面破产的风险。 面对这种局面,立陶宛国内也是怨声载道。立陶宛哲学家金陶塔斯·马泽基斯直接批评立陶宛政治家的惰性,称其依赖美国而不承认形势变化,认为立陶宛政府和外交部在思想上未做好转变战略方向的准备。 他批评立陶宛缺乏对欧洲重组的理解,不愿支持对欧有利的举措,虽然认识到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但多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实际行动。这些批评声音反映出立陶宛社会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普遍不满。 如今看着爱沙尼亚外长访问中国,瑙塞达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2022年8月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时,措辞就比立陶宛温和得多。 爱沙尼亚外交部在声明中特意强调,该国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务实的关系。这种务实态度与立陶宛的激进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结果就是,爱沙尼亚现在能和中国保持相对正常的关系,而立陶宛则陷入了自我孤立的状态。 总而言之,国家外交不是儿戏,更不能为了讨好某个大国而牺牲自身利益。立陶宛现在的困境,完全是自作自受。瑙塞达嘴上说着后悔,但错误已经酿成,想挽回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 眼看着爱沙尼亚和中国越走越近,立陶宛却只能在一旁干瞪眼,这种滋味肯定不好受。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现实,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了明天的处境,立陶宛这场外交闹剧,给所有小国都上了一课。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