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曾说:国民党有四种,第一是美国国民党,代表人物是朱立伦。主张亲美,一切都从美国利益出发;第二种是日本国民党,代表是李登辉这类,主张友日;第三种就是正统正蓝,代表人物是洪秀柱,坚持九二共识,四种是地方派系的国民党,也就是台湾国民党,代表人物是王金平这类地方实力派 张亚中曾给国民党画过一幅肖像,说它有四张面孔。这说法与其看作是派系分类,不如说更像一张病理报告,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百年老党在丢掉自己的罗盘后,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下迷失方向的。 有些人的政治指针,干脆就直接对准了华盛顿。朱立伦及其所代表的所谓“美国国民党”,将依附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行动逻辑清晰,把“亲美”奉为圭臬,置于首要位置,尽显谄媚之态。从调整军售协议,到频繁飞去美国听简报,甚至党内预算都得为台美双边活动让路。 另一股更深层的拉力,源自历史的惯性。李登辉曾自述“22岁前是日本人”,此荒谬之语,如同一针见血的注脚,精准勾勒出所谓“日本国民党”那谄媚日本、背离民族的丑恶嘴脸与扭曲本质。这股力量与其说是政治选择,不如说是殖民历史在党内留下的幽灵,尽管这派的声音已日渐式微。 但把方向盘交给别人,风险极高。当特朗普那32%的关税政策砸下来时,不亚于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打碎了“跟着美国走就有肉吃”的幻想,也暴露了这种代理人路线是何等投机和不可靠。 与此同时,党内另一股力量则拼命想把罗盘拨回原点。以洪秀柱为代表的“正统正蓝”群体,宛如暗夜星辰,于政党内部坚守理想之光。他们恰似最后的守护者,在纷扰中执着捍卫着党内那份纯粹的理想主义。她们紧紧抱着“九二共识”这块神主牌,甚至在党内辩论时,还会引用1992年香港会谈的纪要来力证其正统性。 可在人人讲求实际的选举机器里,这种对原则的坚持,往往被看作是“不识时务”。2016年,洪秀柱访问大陆讨论具体贸易条款,试图为两岸找出路,但在党内,这种努力更像是一种孤独的呼喊。 另有一群人,早已褪去不切实际的幻想,稳稳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王金平和他身后的地方派系,完美地演绎了何为“生存主义”。他们的罗盘上,只有选票、预算和复杂的人情网络,对什么宏大叙事根本不感兴趣。 外界讥讽他们“蓝皮绿骨”,其实恰恰道出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当王金平摊开选区地图分配资源,或是在预算表上轻轻一批就为地方争取到拨款时,他们的行为逻辑,就是绕开中央,确保自己地盘的利益最大化。 最有戏剧性的时刻,是外部环境剧变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瓶显影剂,让所有人的投机本性暴露无遗。它不仅让朱立伦这样的亲美派阵脚大乱,转而对马英九的访陆行程表达出异乎寻常的积极,也让那些地方派系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大陆市场的重要性。 于是,一幕极具讽刺效果的场景出现了:那些因利益受损而被迫转向的“投机者”,竟然开始做起了理想主义者一直呼吁的事。前者是被现实境遇推着前行,后者是因内心信仰主动奔赴,二者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摇摆和投机,自然无法带来真正的整合。今年10月18日,有绿营背景的郑丽文,在主席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胜出,她的当选被视为一个“整合”的信号。但她面对的,是一个连自己要去哪儿都搞不清楚的政党。 如果国民党始终无法摆脱外部强权的引力和内部利益的短视,找回一个统一且坚定的价值核心,那么张亚中提出的“四种国民党”,恐怕就不再是一个比喻,而是这家百年老店最终的墓志铭。 来源:海外网 2017-01-17四条路线之争决定国民党将来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