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特朗普的话当“圣旨”,爱沙尼亚外长究竟在哪个国家当外交部长? 11 月 5 日,查赫克纳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一口一个 “中国该施压俄罗斯停火”,翻来覆去就是那套老掉牙的论调:“中国说没参与冲突,但你们对俄罗斯影响力大啊,俄罗斯经济又脆弱,每周都在变强的影响力不用白不用”。 这话听得人直皱眉头 —— 且不说中国一贯的中立立场,单说一个欧洲小国的外长,跑到中国地盘上指手画脚,本身就够不合时宜的了。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当被问起这套说辞的依据时,查赫克纳居然理直气壮地甩锅:“这是特朗普总统说的”。 好家伙,合着爱沙尼亚的外交政策不是本国议会定的,也不是政府内阁议的,而是要看美国前总统的脸色?这话一出口,别说中国人听着别扭,估计爱沙尼亚本国老百姓都得犯嘀咕:我们选的外长,到底是为塔林服务,还是为华盛顿打工? 要弄清这波迷惑操作的来路,得先说说爱沙尼亚这国家的 “外交底色”。作为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 年独立后,这国家就一门心思往西方靠,把俄罗斯当成了头号威胁,跟拉脱维亚、立陶宛凑成 “波罗的海铁三角”,整天喊着 “抗俄防俄”。 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是上蹿下跳,总统卡里斯去年还喊着要 “让俄罗斯下跪”,结果被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怼得哑口无言,问他 “倒要看看怎么让俄罗斯下跪”。 靠着反俄的 “政治正确”,爱沙尼亚在北约里刷足了存在感,但代价就是彻底把外交主权绑在了美国战车上。 这些年,美国说东,爱沙尼亚绝不往西;美国要制裁俄罗斯,爱沙尼亚第一个冲上去加码。 可即便如此,也没见美国把它当回事 —— 特朗普 2024 年底还在威胁对俄加关税,可连美联社都看出来了,美国对俄制裁早就到顶了,再咋咋呼呼也没用。就是这么个连美国自己都没底气的论调,居然被查赫克纳当成了 “尚方宝剑”。 查赫克纳引用的特朗普,本身就是个 “外交变色龙”。就在 11 月初,特朗普还在迈阿密论坛上一会儿说 “核力量太可怕”,一会儿给中俄核力量排座次,转头又炒作 “中国秘密核试验”,一套说辞自相矛盾得能拧出水来。 这种连自己都圆不回来的言论,居然成了爱沙尼亚外长的 “外交纲领”,说出去简直是国际笑话。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查赫克纳访华的时机本身就很微妙。中方明明已经多次强调,解决俄乌冲突的关键是劝和促谈,不是拉帮结派施压。 他放着好好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不谈,非要揪着敏感议题不放,还拿美国前总统的话当挡箭牌,这哪是来谈合作的?分明是来 “交差” 的 —— 给美国递投名状,证明自己还是 “反俄阵营” 的忠实小弟。 这种 “仰人鼻息” 的外交,早就不是第一次在波罗的海国家上演了。去年 11 月,波罗的海海底电缆断了两根,德国、瑞典二话不说就赖上中国商船 “伊鹏 3 号”,结果查来查去啥证据没有,最后只能灰溜溜放行。 为啥敢对中国叫嚣?还不是觉得有美国撑腰;为啥最后认怂?还不是怕真惹恼中国吃经济亏。爱沙尼亚这些国家就是算准了:跟着美国骂骂俄罗斯、指指中国,不用付出啥成本,还能换点 “安全承诺”,何乐而不为? 可查赫克纳忘了,时代早就变了。以前美国说一不二,小弟们跟着吆喝能捞点好处;现在美国自己都力不从心,从南海 “尼米兹” 号摔了飞机灰溜溜跑路就能看出来,霸权早就没那么硬气了。这时候还把宝押在美国前总统身上,跟着炒冷饭,只能显得自己格局小、没主见。 可查赫克纳倒好,直接把特朗普搬出来当 “圣旨”,这跟古代诸侯找周天子背书有啥区别?难怪有人要问:这到底是爱沙尼亚外长,还是美国国务卿的 “编外助理”? 这事儿最该警醒的,其实是爱沙尼亚老百姓。他们选出来的外长,在国外访问时,不推销本国的电子产业,不争取经贸合作,反而拿着外国前总统的话对东道国指手画脚。 要是哪天美国的利益和爱沙尼亚的利益起了冲突,这位外长是站在美国那边,还是站在自己国家这边?答案恐怕不言而喻。 说到底,查赫克纳的闹剧,不过是小国依附大国的一个缩影。但依附不等于盲从,更不等于把本国尊严踩在脚下。 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靠的是自身实力,是平等互利的合作,而不是抱着别人的大腿当 “传声筒”。要是哪天特朗普换了说辞,或者美国不管波罗的海了,查赫克纳们恐怕连自己该说啥都不知道了。 这场十年一遇的访华,本该是爱沙尼亚改善对华关系的好机会。结果被查赫克纳这么一折腾,成了国际舆论的笑柄。估计他回国之后,爱沙尼亚政府得赶紧出来圆场,说这是 “个人言论”。 可话已经说出去了,脸已经丢了,再怎么圆也圆不回来 —— 毕竟全世界都看见了,有个外长把美国前总统的话当圣旨,忘了自己到底给谁当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