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允许联合国搬迁,印度却大胆提议另起炉灶,建立一个“小联合国”,这个提议可行吗? 1946年那年二战刚收尾,美国风头正劲,国会一拍板就把总部安顿在这儿,还签了《总部协定》,承诺让所有成员国代表畅通无阻。可话音刚落,矛盾就冒头了。美国国内安全法层层叠加,联合国国际义务成摆设。历史上,搬迁呼声没断过。20世纪70年代,非洲国家集体喊话,想挪到亚的斯亚贝巴,那地方地理居中,发展中国家办事方便。美国一票否了。 80年代,苏联推日内瓦,瑞士中立,湖光山色本该合适,又被卡住。进入新世纪,这种事儿更频繁。2024年,俄罗斯常驻代表直指美国违反协定,外交人员活动圈子缩到曼哈顿25英里内,出门还得报备。伊朗外长2023年访美,签证拖几天,差点误会。2025年上半年,中国代表团也遇海关检查,文件翻来覆去,峰会开幕差点赶不上。 这些不是小事儿,而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和联合国承诺的硬碰硬。总部搬迁得五常全票通过,美国不同意,谁动不了。肯尼亚2024年拉环境署职能去内罗毕,算个小突破,可核心还在纽约,美国把控大局。发展中国家越发觉得憋屈,全球南方声音弱,议题总被边缘化。联合国本是为和平设计的,可如今签证关、安保线像检查站,外交成儿戏。 就在这当口,印度2025年春季递交草案,提议建“小联合国”。这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补位,专注可持续发展、气候融资、粮食安全这些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领域。不搞安理会那套大国否决,轮值主持,会议地点灵活换,避免东道国掣肘。印度作为新兴力量,早就在金砖里发声,这次直击痛点。俄罗斯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巴西、南非感兴趣。中国则稳扎稳打,强调维护现有体系稳定。欧美那边,冷眼旁观,不愿松控制权。 印度这步棋,就是发展中国家不想再忍气吞声。现有联合国欠费超10亿美元,2014年纽约翻新就烧20亿,新机构起步资金从哪儿来?发展中国家连会费都交得吃力。选址更头疼,欧洲设施好却带西方味儿,亚洲一挑就中印日纠葛,非洲中立但基建弱,电力不稳。瑞士中立?2022年它也掺和对俄制裁,中立成空谈。 话说回来,印度提议反映全球南方对公平的渴求,这诉求站得住脚。可新建成本高、程序繁、博弈多,短期难成气候。与其另起炉灶,不如修旧如新。扩大安理会席位,改革投票机制,分设职能机构,这些虽慢,却实打实。中国一直推多边主义,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联合国这艘船老了,但还能航行,加固地基,注入活力,比空造新壳强。 全球南方对话权得要,但方式得对头。联合国需改革,让声音均衡,让发展议题不被卡脖子。中国愿携手,推动多边合作更包容、更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