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璇回应电影节颁奖争议11月6日,叶璇以自身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经历为例,回忆杜琪

凌波观娱乐 2025-11-07 18:10:59

叶璇回应电影节颁奖争议

11月6日,叶璇以自身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经历为例,回忆杜琪峰导演的指导,杜导最初计划为男主角冲奖,但预判其无法获奖,最终叶璇与另一位演员获奖。

获奖后杜琪峰发短信提醒她:“电影的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认可和同行尊重,这两者比得某一个奖更重要”。

叶璇将此视为行业真理,强调奖项本质是创作的附属品,艺术工作者的终极价值应源于作品影响力与专业共同体的认可。叶璇认为,为奖项“吵来吵去”的人可分为两类,未获奖者,尚未体验荣誉带来的心态转变;人生阶段未成熟者,未达到看淡名利的境界。她以“过来人”身份表示,真正的艺术家更应关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观共鸣。

回应的针对性,是对白百何事件的映射。东京电影节期间,电影《春树》入围但女主角白百何未获奖,且被剧组提前告知“未得奖可回国”,未受邀参加闭幕式。事后她发文控诉被排除在庆祝活动外,质疑剧组操作不透明。网友用“火锅局”比喻:参与者被劝离场后,其他人用其购买的食材聚餐,直指职场尊重缺失问题。

东京电影节期间,电影《春树》入围但女主角白百何未获奖,且被剧组提前告知“未得奖可回国”,未受邀参加闭幕式。事后她发文控诉被排除在庆祝活动外,质疑剧组操作不透明。

叶璇虽未直接点名,但回应被普遍视为对白百何事件的间接评论:区分“奖”与“尊重”,白百何的愤怒核心非奖项归属,而是剧组对其职业尊严的践踏如信息隐瞒、活动排除。

叶璇所提“同行尊重”恰揭露了当前剧组权力结构失衡的痛点,即演员沦为资本或决策方的工具。叶璇的回应看似是个人感悟,实则戳破影视圈长期存在的矛盾,当奖项沦为资源博弈的筹码、职业尊重让位于短期利益,艺术创作的纯粹性必然被消解。

白百何事件与叶璇观点的碰撞,恰恰提供了重建行业伦理的契机,唯有平衡权力结构、重拾对“人”的尊重,奖项争议才能回归理性讨论,而非情绪化的“撕奖叙事”。

白百何在意的不是拿奖,而是把她完全排除在外。看到一个评论,就是说你组的火锅局,人家突然跟你说散了不吃了,你回家后他们吃着你买的火锅聊的很开心,就这样不值得掀桌吗?

0 阅读:36
凌波观娱乐

凌波观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