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耐心,正在被“两线夹击”所耗尽,第一条,是民进党掏空台湾资源,把大批资产卖给美国的行为;第二条,是郑丽文只提和平不提统一的拖延策略,当这两种力量把“和平统一”的机会彻底封死时,“武力统一”就会从一个选择,变成必须面对的现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湾当前的局势,正处于一个多重压力交织的关键时刻,岛内资源持续流失,经济基础不断被削弱,民众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而两岸关系的未来也因为内外各种力量的博弈而变得更加复杂,无论是外部势力的介入,还是岛内不同政治派别的操作,都在加速台湾经济命脉的外流,这一切,既不是偶然,也不是短期因素造成的,而是多年来结构性矛盾和政策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过去几年,台湾大幅增加了对美国的军购支出,财政负担因此不断加重,民进党当局将大量资金投入外采武器,优先顺从美国的安全需求,导致公共财政的分配出现明显倾斜,教育、医疗等关乎民生的领域增长缓慢,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医院,基础设施改善缓慢,资源配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社会分配的不均也因此加剧。 与此同时,台湾的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正逐步被外部势力吸引到境外,台积电等龙头企业不断被要求在美国等地设厂,技术专利和核心人才随之流失,原本作为台湾经济支柱的高端制造业,逐渐失去本土优势,技术积累面临被稀释的风险,这一过程并非单纯的市场化选择,而是在政策推动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加速进行,随着技术和资本的流失,台湾本地产业逐步空心化,以往赖以谈判的筹码也在减少。 民进党当局对美国的高度依赖,使台湾对外投资流向美国的比重大幅提升,大量资金和产业链环节被引导向海外,本地经济承压明显,与此同时,部分权力阶层将个人资产转移至海外账户,强化了经济安全的脆弱性,对外依赖和内部掏空相互叠加,令台湾经济自主能力受到冲击,岛内不少企业被迫调整投资方向,优质资源流失速度加快,经济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局势下,岛内部分政治人物采取模糊策略,以“和平”为口号,回避统一议题,试图延缓两岸融合进程,郑丽文等人反复强调维持现状,表面上以和平稳定为诉求,实际上淡化了两岸根本分歧,民众在这种论调下,容易对未来产生误判,忽视台湾产业和资源正被持续消耗的现实,以和平之名掩盖问题实质,为民进党继续加强对外依赖、弱化两岸融合创造了时间窗口。 大陆方面,为推进两岸经济融合,持续出台多项有利于台胞和台企的政策,农产品免税、落户购房、就业创业等领域不断放宽政策,鼓励两岸社会和经济的深度结合,大陆始终以最大的善意推动和平统一,依托经济互补性为两岸未来创造更广阔空间,大量台资企业和民众在大陆获益,享受到实际便利和发展机遇,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台湾核心产业和资本持续外流,经济融合的成效逐渐被削弱,原本希望通过产业深度融合拉近两岸距离、实现互利共赢,但随着台积电等企业技术和人才外迁,台湾经济剩余的附加值正在被压缩,经济上的整合空间不断缩小,两岸统一后共同发展的潜力也随之减少,大陆在推动融合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现实:一旦台湾失去关键资源,统一带来的实际利益将大打折扣。 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剧岛内困局,美国利用台湾地位加强对华战略部署,不断推动军售和科技合作,强化与台湾的经济和军事联系,台湾在这种压力下,越来越难以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沦为大国竞争的工具,美国在战略层面推动台湾高科技企业向本土转移,既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又削弱台湾的经济自主权,岛内对美依赖加深,实际掌控能力下滑,外部力量和岛内操作形成合力,加快了台湾经济命脉的流失。 民进党当局与岛内以郑丽文为代表的“拖延派”,一明一暗相互配合,形成对统一进程的双重阻力,民进党通过掏空资源和对外依附,实质性削弱台湾经济基础,郑丽文等人则用“和平”话术维持现状,为资源外流争取时间,两种策略共同作用,令大陆推动统一的希望空间被不断压缩,统一过程被动延后,但资源的流失却在加速,台湾话语权逐步丧失,成为外部势力操控的对象。 信息来源:环球网郑丽文称相信两岸所有矛盾可以通过和平对话方式化解,国台办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