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

非常盘点中 2025-11-07 20:23:12

我发现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早给出了答案:2024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才 5.39%,还比前一年降了 0.3 个百分点,钢铁、非金属矿物这些行业直接从赚钱变成亏本。但这仅仅是工业 “苦命基因” 的冰山一角,强留工业要闯的难关,可比算利润账复杂多了。 先说说最现实的成本账。工业本来就赚得少,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还高得吓人。比利时企业联合会算过一笔账,2023 年本国私营部门每小时平均工作成本高达 47.1 欧元,这意味着造同样的零件,在比利时雇人比在印度贵出好几倍。大众汽车去年干脆关了布鲁塞尔的奥迪工厂,3000 多人丢了工作,就是实在扛不住这份成本压力。 美国更头疼,为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给本土企业最低 15% 的税率优惠,可高盛算过,就算加征 10% 的进口关税,制造业能多的岗位也就 10 万个,反而会因为成本上升让其他行业少 50 万个工作岗位。赚的那点钱还不够填成本窟窿,企业自然想跑路。 成本之外,能源和环保这两座大山更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德国算是把工业当命根子的国家,可能源价格一涨,照样扛不住。瑞典一家电池企业本来要在德国建超级工厂,一算每年要 2 太瓦时电力,而 9 月的电价比 3 月贵了近三倍,直接搁置了计划。 化工巨头巴斯夫更干脆,直言要 “永久缩减” 欧洲生产规模,转头把产能迁到能源便宜的国家。更麻烦的是环保要求,德国工业企业 2022 年光是达到环保标准的经常性支出就有 438 亿欧元,比当年的环保投资多了两倍多。要留着工业,就得要么忍高能源价,要么掏环保钱,两难全。 比成本更要命的是,工业跑了之后,产业链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美国喊了 14 年 “制造业回流”,结果 2022 年工业用电占比才 25.8%,比 2013 年还低 0.7 个百分点,重点扶持的汽车、机械产业增速还赶不上 GDP。 通用汽车想在俄亥俄州建锂电池供应链,找遍 300 公里内都没有合格的电解液供应商;博格华纳在密歇根州建电机厂,就因为稀土依赖进口,成本比中国代工高 41%。就像多米诺骨牌,核心厂搬走了,配套的小供应商跟着倒闭,等想再建的时候,才发现整条产业链都没了。 没人干活更是卡脖子的难题。工业需要熟练技工,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都爱往金融、服务业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去年 2 月的调查显示,制造业光空缺岗位就有 48.2 万个,年轻人宁愿去做收入更高的金融顾问,也不愿进工厂拧螺丝。 哈佛大学的研究更扎心,1980 年制造业占美国高薪岗位的 39%,到 2021 年只剩 20%,反倒是金融和专业服务行业占比涨到了 26%。没有足够的工人,就算建好了工厂,也只能空转。 最根本的是,资本早被赚快钱的行业勾走了魂。美国波音公司以前是工业明珠,后来也学起金融玩法,压缩研发成本,外包核心零件,还搞起了贷款服务,结果连续 6 年亏了 360 亿美元,民用军用制造板块全垮了。 工业是慢功夫,投钱下去三五年未必见效益,可金融业动动鼠标就能赚钱,资本自然用脚投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到 2030 年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比例会降到 11%,而中国要占到 45%,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看下来,强留工业真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利润率低是先天不足,劳动力、能源成本高是后天压力,产业链断层和人才流失是致命伤,再加上资本被金融虹吸,每一关都够发达国家喝一壶的。 美国砸了两万多亿美元搞《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结果艾姆斯独轮车工厂还是迁到了中国;德国想保电池产业,还是拦不住企业跑路。 说到底,工业这东西就像老伙计,平时觉得它又苦又慢,等真要留的时候才发现,它需要的不只是政策补贴,更是成本、产业链、人才的全方位支撑。 那些喊着 “再工业化” 的发达国家,与其靠关税和补贴硬拉,不如先算算自己能不能扛住这些现实难题。毕竟,工业从来不是想留就能留的,它认的是规律,不是口号。

0 阅读:3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