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中国没中标!当初泰国要建高铁,在中国和日本的方案中,泰国选择了日本,结果进度拖沓成本翻倍,时速慢的连摩托车都能超过,泰国这下算是后悔不已! 2015年那场轰动国际的高铁竞标,中国带着满满诚意的方案没能打动泰国,日本则靠着新干线“50年零事故”的招牌和看似诱人的超低息贷款,最终拿下了这条连接曼谷与清迈的重要线路。 当时泰国上下都觉得捡了大便宜,却没人想到这个决定会让他们陷入长达十年的基建困境。 竞标时中国给出的条件其实更贴合泰国实际,不仅报价比日本低18%,还创新性提出“农产品抵偿部分贷款”模式,允许泰国用榴莲、山竹等特色生鲜抵扣工程款。 既缓解其外汇压力,又打通了农产品对华出口通道,承诺的3年半工期和60%本地化率也诚意十足。 而日本除了技术品牌加持,核心吸引力就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提供的45年还款期、0.1%超低息日元贷款,再加上泰国想通过选择日本实现地缘平衡,以及对日本几十年交通规划参与的路径依赖,最终放弃了更务实的中国方案。 可项目一启动,日本方案的弊端就彻底暴露。原定800亿泰铢的预算,一路飙升到4200亿泰铢,涨幅超过4倍,这样的成本失控让泰国财政不堪重负。 更让人失望的是时速目标的不断缩水,最初承诺的300公里时速,最后测试时仅能达到180公里,甚至出现试运行列车车厢裂缝的安全隐患,被网友调侃“摩托车都能轻松超越”。 十年过去,这条全长约670公里的高铁完工率还不足40%,那空沙旺府的施工现场一片狼藉,价值37亿泰铢的隧道掘进机因地质勘测失误闲置19个月。 生锈的钢轨堆在临时仓库,被征用的稻田既不能耕种也看不到铁路完工的希望,当地农民只拿到30%的补偿金,怨声载道。 日本之所以搞砸这个项目,核心就是太固执己见,他们无视泰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实际需求,坚持按照日本标准建设,高架桥墩平均高度做到12米,而泰国洪涝区实际只需6-8米,这种“过度设计”让成本直接激增35%。 供应链上更是离谱,87%的建材都要从日本进口,疫情期间运输成本暴涨4倍,再加上日方坚持“终身雇佣制”导致技术工人短缺,高峰期用工缺口达63%,种种问题叠加,让项目彻底陷入停滞。 面对质疑,日本工程师只会用“泰国地质特殊、水土不服”搪塞,既不愿分担风险,也拒绝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方案,当泰国提议减少沿线车站节省成本时,还被日方以“违背新干线设计初衷”坚决反对,让项目陷入“想建建不起、想改改不了”的死局。 反观中国的海外高铁项目,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中老铁路全长414公里,仅用5年就保质保量完工,2021年底通车后,两年内累计发送旅客2100万人次,货物流量突破1800万吨,成为拉动老挝经济的“加速器”。 印尼雅万高铁同样由中国承建,采用“技术本土化”策略,使用印尼标准钢材占比达42%,成功规避供应链危机,顺利兑现了承诺。 而中国承建的中泰铁路(曼谷-廊开段)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土建工程完成率达45.6%,3-4标段进度更是高达96.79%,预计2029年就能如期竣工。 面对大城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湄南河流域复杂软土地基等难题,中国团队创新采用“高架桥梁+隧道绕行”和大直径盾构机作业等方案,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兼顾了当地需求,这种“硬基建+软赋能”的模式,才是国际基建合作该有的样子。 泰国这次的选择失误,本质上是被表面光环蒙蔽了双眼。 国际基建合作从来不是比谁的技术名头更响,而是看谁能真正解决当地问题。 日本只想着输出技术和贷款,却不愿扎根当地实际,忽视了不同国家的地质、人文、经济差异,失败是必然结果。 而中国基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始终把对方需求放在首位,不仅提供高质量的工程,还会带去可持续的发展机遇。 就像中泰高铁二期项目,建成后将与中老铁路无缝对接,让昆明至曼谷的陆路通行时间从30小时压缩至15小时,带动泰国农产品出口每年增加超100亿泰铢,还能为泰国培养5000名铁路技术人才,让铁路货运能力提升3倍。 数据不会说谎,中国高铁海外项目平均超预算率仅5%,工期比日本缩短近一半,项目成功率高达78%,远超日本海外基建项目43%的成功率。 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基建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更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实践。 泰国后来也意识到了问题,2025年泰国总理佩通坦访华期间,正式签署了中泰高铁二期合作协议,算是用十年的教训换来了清醒。 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问题共治,唯有扎根当地需求,才能抵达繁荣的彼岸。 如果是你,在选择国际基建合作伙伴时,会更看重技术品牌还是实际适配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