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出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这问题压根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8 17:05:08

三峡大坝“账本”出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这问题压根不用多猜,2500 亿早就连本带利赚回来了,而且这笔买卖的收益比当初规划的还丰厚,说是稳赚不赔的 “世纪生意” 一点不夸张。当初计划投 2500 亿,结果实际花的钱比预想少得多,三峡集团披露的动态总投资还不到 2090 亿。 能省下这么大一笔,关键是大坝建到一半就开始 “赚钱养家” 了 ——2003 年首批机组就正式发电,从那会儿起这颗能源心脏就没停过造血,一边建设一边创收,成本自然就摊薄了不少。 先说说最直接的发电收入,这可是账本里的 “硬通货”。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 2250 万千瓦,2023 年就算来水比常年偏少 24%,发电量还达到了 802.71 亿千瓦时,比前一年还多了点。运行这二十多年,累计发电量早超过 1.7 万亿千瓦时了。 更厉害的是水电这行当的成本优势,燃料费几乎为零,大头支出是折旧,可这折旧就是账面上的数字 —— 大坝按 50 年折旧算,但实际每年维护也就 20 亿,远低于账面折旧成本。 2024 年三季度光折旧贡献的现金流就占了经营现金流净额的 57% 以上,等于账面扣了钱,实际没花多少,这不就是 “躺着赚现金流” 嘛。 按平均上网电价算,一天发电量差不多 2.74 亿千瓦时,光电力收入就有 6.85 亿,广东那边电价更高,实际收益还得往上走。 长江电力靠着这水电站,近十年净利率稳定在 40% 以上,个别年份快到 50%,跟贵州茅台都有的一拼,这 “水电印钞机” 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防洪这块的账更得算细,虽然没法用精确数字衡量全部价值,但省下来的钱实实在在是笔巨款。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 1600 亿元损失,而三峡大坝运行这二十年,累计拦洪快 70 次了,拦洪总量超 2200 亿立方米。 就说 2024 年汛期,一次就拦了 126.8 亿立方米洪水,直接让长江中下游 700 公里河段没超警戒水位,光这一次避免的损失就超千亿元。 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的数千万人来说,这大坝就是汛期里最坚实的依靠,以前每逢汛期要动员百万军民防汛,现在有了水库拦洪,人力物力成本省了不说,更不用担惊受怕家园被淹。 航运带来的收益也逐年看涨。以前长江中上游全是浅滩,大船根本开不进来,货运成本高得吓人。 三峡大坝的双线五级船闸成了 “水上绿色通道”,2023 年过闸货运量达到 1.68 亿吨,比前一年增长 7.95%,从通航到 2025 年一季度累计货运量早突破 22 亿吨了。 现在每年航运年收入就超百亿,更别说物流成本降下来后,西南的矿产、建材运到沿海,沿海的工业品送到内陆,沿线经济都被带动活了,这连锁反应带来的收益可比直接运费多得多。 还有些 “隐形收益” 藏在账本角落,比如水资源调配。这二十多年三峡水库累计给下游补水超 3600 亿立方米,2022 年长江大旱时,不仅调度抗旱,还紧急给上海长江口补水压咸,保住了城市供水。 2025 年春天又三次补水保灌溉,帮着湘鄂地区夏粮丰收。这些补水保障了中下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要是没有这个 “水储备”,农业减产、工业停产的损失可就大了。 库区的发展收益也得算进去。以前库区不少地方是荒山,水土流失严重,现在靠着大坝带来的生态改善,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重庆奉节大坝村种了 1.2 万亩脐橙,年产值 1.8 亿,还靠着花果景观搞旅游,年接待游客 2.5 万人次,旅游收入 200 万。巫山全县 14 万亩脆李,一年产值 21 亿,巫溪的太白贝母每亩收益能超 20 万,村民光卖种子就能赚几十万。 忠县更是靠柑橘产业把 20 余万亩荒山变成生态走廊,还成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这些年库区培育了 46.8 万亩生态农业园,新增 94.1 万个就业岗位,GDP 年均增长率比全国高 6.6 个百分点,这都是大坝带来的长远红利。 当然账本里也记着持续投入:每年移民补助要 96 亿,生态修复花 25 亿,加上维护成本,累计运行管理投入超 1600 亿元。 但算总账就清楚了,光发电和航运的直接收益就达 1.12 万亿元,是总投资的 4.48 倍,加上防洪减损更是突破 1.22 万亿元。而且大坝设计寿命长达百年,现在才刚运行二十多年,往后还有几十年的收益期。 当初有人担心这笔投资收不回来,现在看纯属多余。这大国重器不仅没让人失望,还交出了一份远超预期的成绩单,既撑住了能源、防洪的基本盘,又带动了区域发展,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年来效益显著》

0 阅读:0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