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忠实当选作协主席后,去省里开会,一个官员傲慢地问:“陈主席啊,怎么写完《白鹿原》就不写了?一定要深入群众才能有好的创作嘛!”陈忠实没好气地回答道:“你懂个锤子!” 陈忠实出生在1942年的陕西西安灞桥区西蒋村,那地方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靠务农过日子。14岁那年,因为家里穷,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上学,父母商量让一人停学帮着干活。哥哥在外地念书,陈忠实主动说自己停学一年,条件是明年再接着上。父亲点头答应了。这一年里,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己学东西,没想到这就耽误了上大学的机会。高中毕业后,他1962年参加高考,那时候经济形势差,高校招生少,竞争大。他报名当飞行员,体检大部分过关,就腿上一个小疤痕给刷下来了。接着想参军,别人都接到通知,他没收到。问班主任才知道,父亲把名额让给别人了。他就这样错过两次出头的机会,高考也落榜。父亲让他回家种地,他回去后还继续看书,立志走文学路。 从1962年到1968年,陈忠实在乡村学校当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写东西。1965年,他开始在省里和市里的刊物上发作品,慢慢积累经验。1979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那时候他已经在作协工作,能把更多时间放创作上。路遥的书《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火了后,来作协找路遥的人特别多,找不到就问陈忠实。他一开始还热心指路,后来就简单应付了。1985年,他当上陕西省作协副主席,1986年开始准备长篇小说。1988年,他干脆离开县城回老家,对妻子说要是写不成就养鸡。他在家住了四年,专心写稿。1992年,写完小说最后一笔,他身体撑不住倒下了。两个月后,出版社决定出版,他跟妻子说不用养鸡了。1993年6月,小说出来,很快就引起注意。同年,他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 陈忠实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后,去省里参加会议。一个官员以傲慢态度问他写完《白鹿原》后为什么没新作,还说要多接触群众来激发创作。陈忠实直接回击,表达不满。这件事发生在1997年,那时候《白鹿原》已经出版四年,陈忠实没急着出新长篇,因为这部书耗费他太多精力。从1988年4月到1992年3月,他用了近四年时间写,之前还准备两年,从44岁写到50岁。搜集资料、修改稿子,花了大量工夫。官员把这部书当成普通作品看待,要求他多体验生活多写,忽略了创作的辛苦。陈忠实在作协工作多年,处理各种事务,知道写书不是简单重复的事。官员的问题显示出对文学劳动的不了解。陈忠实回应简短有力,官员没再追问。会议结束后,陈忠实继续工作,没改变自己的节奏。这件事突出官员和作家在创作认识上的差距,陈忠实坚持自己的方式。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源于对关中文化的深厚感情。他从小在白鹿原长大,对那里的风土人情熟悉。写书前,他走访老人,查县志,收集历史材料。小说以白鹿原为背景,写清末到建国初的家族恩怨和社会变化。书里展现农村面貌、人物关系和传统文化精髓。语言朴实,情节深刻,给人历史厚重感。1993年出版后,销量好,在北京火爆,新华书店卖出一万多册。许多记者和大学生都读它。那年获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但评委要求删改部分内容,包括性描写和某些说法。陈忠实做了调整,书才获奖。完整版后来发行,保留原貌。雷达评价这部书有巨大魅力,范曾说它是奇书,可比巴尔扎克和斯坦达尔作品。小说50万字,涉及人性、情欲和民族秘密,让读者沉浸其中。 陈忠实继续在陕西省作协工作,2001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发表散文集,如《告别白鸽》《俯仰关中》《我的秦腔记忆》。这些作品谈生活、记忆和行走见闻。他参与文学活动,出席会议。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在2015年出版,收录18个故事。他的早期作品如《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初夏》获当代文学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报告文学奖。他还写足球散文,2002年世界杯时为新华社写专栏。陈忠实对关中农村有深情,作品多写农民生活和淳朴民风。他反思历史中人的命运和民族命运,不限于政治视角,而是从文化和民族高度看。2015年底,他因胸部肿瘤手术。2016年4月28日,舌癌恶化吐血,送医院抢救。次日晨7时40分,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4岁。去世后,作协设灵堂,文学界人士悼念。他的作品继续影响读者。

花雨满天
路遥写小说,耗费了太多心血,家庭也没照顾好,自己也早早去世。陈忠实写长篇小说,也熬得不行。文学创作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