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体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后,发现内容也十分离谱

余军侃武器 2025-11-08 23:41:21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体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后,发现内容也十分离谱,最后只得了6分,可没想到的是,最终他却被四川大学破例录取,然而没过多久,教他的老师就说:“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高考场上,总有那么些出人意料的瞬间。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用一手甲骨文写下作文,阅卷老师看不懂,请专家辨认后内容离题千里,只得6分。分数低到尘埃里,本该就此打住,谁知这竟成了敲开四川大学大门的钥匙?入学没多久,导师直言教不了他,故事的转折藏着什么教育真相? 黄蛉1989年出生在四川绵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爸妈都是厂里职工,日子过得紧巴巴。黄蛉从小就爱窝在家里翻书,对那些老古董似的文字特别来电。初中时,碰上一本古文字书,里面的甲骨文符号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那是商朝时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最早汉字,用来记事占卜。全国能认全的没几个人,他却下起苦功来,书堆得满屋子都是。 高中进了绵阳南山中学,成绩中等偏下,数理化不行,语文历史凑合。别人忙着刷题,他一半时间泡在甲骨文上。2008年高考,分数卡在本科线外,没考上心仪学校。他不服气,复读一年,目标直指复旦古文字专业。复读班认识语文老师蒲体超,这位老师懂传统文化,带他啃《甲骨文合集》。黄蛉进步快,能写几百个字,还试着用甲骨文记短文。可文化课底子薄,复读也没拉上来。 2009年6月7日,高考语文考“熟悉”这题目。黄蛉总分估计不高,想博一把,就用甲骨文答卷。甲骨文笔画复杂,象形为主,现代人一看就是天书。阅卷中心老师们傻眼了,那些符号跟汉字八竿子打不着。有人猜是乱画,有人觉得像恶作剧。但字迹工整,不像胡来。没法子,只好请四川大学专家帮忙。专家花几个小时对照古籍,才认出是甲骨文。内容讲上古占卜的事儿,跟“熟悉”没半点关系,跑题严重。阅卷组摇头,只给6分。黄蛉总分428,离本科线差老远,按规矩没戏。 这卷子一传开,就火了。有人拍照片上网,标题起得耸人听闻,“高考奇葩作文:甲骨文版”。网友分成两派,一派叫好,说这是天才;一派吐槽,说这是作弊。媒体蜂拥而上,央视都播了新闻。四川大学招生办注意到了,觉得这孩子有专长,不能埋没。锦城学院先破格收了他,进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9月15日,开学典礼上,黄蛉拿着录取通知书,成了焦点。学校还配了退休教授何崝当导师,何老师专攻先秦文献,本想从基础教起。 破格录取这事儿,在当时闹出不小争议。有人赞成,说教育要因材施教,给特殊人才机会;有人反对,说这破坏高考公平,以后谁都能钻空子。网上议论纷纷,“以后画画写诗也能上大学?”但学校坚持,觉得黄蛉的甲骨文水平不错,出土甲骨15万片,释读两千多字,他认得七八百个,算得上高段。录取后,何老师安排他学先秦文献,补文化课短板。可黄蛉适应不了,课程多是现代文学,他的绝活用不上场。 入学头几个月,黄蛉还接受采访,自称读过《文心雕龙》,其实水平远没到那地步,漏洞百出。何老师几次谈话,摊开书本讲解字义演变,他却心不在焉。课堂上,现代文论讲得热火朝天,他笔记稀少。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挂科不断。何老师是老革命,教书几十年,耐心有限。两年下来,2011年,何老师跟学校直说:“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说完就辞了导师职。学校调整安排,黄蛉转到历史文化学院,继续念书。 这经历听着像励志故事开头,可后头就变味了。黄蛉学业起伏大,没了导师,专业转来转去,也没见起色。消息渐渐少了,有人说他勉强毕业,有人说他被劝退。搁谁想,这孩子本有天分,却没抓住机会。教育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平衡个人兴趣和整体要求。高考是公平选拔,破格是例外,不是常态。黄蛉的甲骨文钻研精神值得肯定,但文化课跟不上,进了大学也得从头补课。学校给了平台,他却没珍惜,这就让人叹气。 回看2009年那年,高考改革正紧锣密鼓。教育部后来出新规,严禁用繁体字、甲骨文等非规范文字答题,就是为了统一标准,避免类似闹剧。黄蛉的事儿成了典型案例,提醒大家,兴趣爱好再专,也得服务大局。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向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殊人才要包容,但不能纵容散漫。

0 阅读:68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