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朦胧烟雨楼 2025-11-09 10:22:34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去年日本海鲜出口数据公布时,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在核污水持续排放、多个海域检测出污染痕迹的情况下,其海产品出口量不仅没崩盘,反而维持了连续多年创新高的势头。   要知道,排海初期日本海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曾经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宣布暂停进口后,当年 8 月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直接暴跌 65.7%,扇贝等主力品类出口额锐减七成以上。当时业内普遍预测,日本水产行业将面临长期寒冬。   但日本很快调整了出口策略,把目光从亚洲转向了其他地区。美国原本就是其第二大市场,占比约 30%,排海后日本进一步加大对美出口力度,通过优化冷链运输和产品包装,维持了高端海鲜的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欧盟、挪威、冰岛等国陆续撤销了对日本食品的进口限制,甚至取消了部分放射性检测要求,为日本海鲜打开了欧洲市场的通道。 除了拓展新市场,日本还玩起了 “曲线出口” 的套路。他们将水产品加工产业转移到越南、墨西哥等地,先把原料运到这些国家进行处理,再贴上当地标签出口到其他国家。   越南凭借地理位置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成为重要的加工中转站,仅扇贝对越出口就短时间内增长了 7.9 倍。墨西哥则因为紧邻美国市场,成为日本海鲜进入北美市场的 “跳板”,十几家日本扇贝外贸公司专门在当地建立了分销渠道。   为了打消消费者顾虑,日本政府和企业也下了不少功夫。首相亲自出镜试吃福岛海鲜,虽然被质疑作秀,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他们还在瑞士、法国、巴西等地举办海鲜推销会,强调产品 “经过严格检测”,试图重塑国际市场信心。   同时,日本国内也加大了消费扶持力度,通过美食节、电商促销等方式,消化部分原本用于出口的海鲜。   不过这种 “另辟蹊径”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越南、墨西哥等加 工基地的市场体量远不及中国,即便出口量增长,也难以弥补中国市场的缺口。更值得注意的是,核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日本海鲜的捕获量已经出现递减趋势,长期可持续性存疑。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场上的海鲜来源越来越复杂。虽然日本通过各种方式维持了出口,但核污水中有害物质的衰退期长达数百年,其对海产品的潜在影响仍未可知。如今在超市和餐厅选择海鲜时,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关注产地信息,这也成为倒逼市场透明化的一种力量。   这场持续两年的海鲜出口变局,本质上是全球食品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博弈。日本的市场转移策略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海洋污染的后果终将显现。你在购买海鲜时会特意避开日本产地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朦胧烟雨楼

朦胧烟雨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