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从今年开始,电动汽车就将进入一个残酷的时期,现在市场上的一批品牌将会坠落,考虑到现在电动汽车主打一个“智能”,一旦品牌坠落,用户体验将会断崖式下降。如果是个小电器也就罢了,几十万的大件,多数人应该不会无所谓。 之所以这么说,是竞争环境使然。之前几年,电动汽车大发展来自于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在内,燃油车市场被快速侵袭,在外,电车出海也引发一阵浪潮。作为国家战略,各种补贴投资也力道十足,由此下来,在一个快速扩张的市场出现了一大批政策支持资金不愁情绪价值拉满的快速发展的企业,于是一切看上去都欣欣向荣。 但是美好不会永远持续,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渡过不那么美好的时光,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这个时光正在到来。 在内,燃油车与电动汽车的市场开始走向平衡,考虑到消费无力带来的整体汽车市场挑战,电动汽车的快速扩张期成为过去,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各种问题开始逐渐浮现,比如那些非常刺激性的爆燃的镜头,的确会让很多人在选择新车的时候三思。 政策的支持也在衰退,政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产品上,相对于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电动汽车已经不是那么夺眼球。同样考虑到其市场化已经非常成熟,对于需要资金的政府而言,在电费、税费上继续补贴已经不符合增收的总体要求,在传统上,汽车就是政府税费的重要来源,因为买得起车就说明这个家庭有一定财力,而且也不可能因为一些费用的增加而放弃汽车,正是最合适的发掘潜力的对象。比如曾经发生在油费上的种种,发生在电动汽车的电费上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外,快速的海外扩张开始遭遇壁垒,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就是贸易壁垒,而且这些国家暂时缺少为电动汽车建立成套支撑体系的动力,更加不要说补贴。对于那些在贸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而言,很不幸,它们的基础设施也残破不全,养不起电动汽车这种对于基础设施要求极高的宝贝。 当各种有利条件消退,就到了在市场上刺刀见红的时刻,会有人倒下,但是不知道是谁。对于这个重资产投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行业而言,一个有影响力厂家倒下,就会带来市场恐慌,就会带来需求不足,就会给剩下的厂家带来更大的压力。 但是这就是市场,市场上不存在那么多赢家,倒是永远不缺输家。
花45万买台理想汽车3年后没一个不后悔的!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尖锐,45万买台理
【20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