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885年的夏天,福州城笼罩在一片闷热之中。 左宗棠躺在病榻上,这位74岁的老人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作为晚清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临终前的最后举动,更是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左宗棠出身湖南湘阴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 但是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早年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多岁才得以步入仕途。 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此开始受到清廷的重用。 19世纪70年代,新疆局势危急。 阿古柏在沙俄支持下侵占新疆,而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力量建设海军。 面对这种论调,左宗棠挺身而出,力主收复新疆。 他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清晰地阐明了新疆的战略地位。 在获得清廷支持后,左宗棠开始了艰难的西征。 他采取"缓进急战"的策略,注重后勤保障,沿途屯田积粮。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让士兵抬着棺材随行,以示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 经过两年苦战,终于成功收复全疆。 这场胜利不仅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也展现了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 但是,左宗棠的忧患意识并未因新疆的收复而减弱。 晚年担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期间,他特别关注海防建设。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惨败,这让他深感震惊。 他在病榻上反复思虑,认为必须加强台湾的防务。 当时的台湾仅是福建下辖的一个府,行政级别低,防务力量薄弱。 左宗棠深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是东南七省的门户。 他连续上奏,强烈建议将台湾升格为行省。 在奏折中,他详细分析了台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威胁,指出若不及时加强防务,恐将被列强侵占。 这些奏折起初并未引起清廷足够重视。 一方面是因为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强大,另一方面也因为财政困难。 但左宗棠没有放弃,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再次上书,用极其恳切的语言陈述利害关系。 据说,当这份奏折送到慈禧太后手中时,左宗棠已经病危。 太后阅读奏折后,深受震动。 她不仅看到了左宗棠的忠诚,更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 于是立即下旨,批准台湾建省,并拨专款加强防务。 这个决定影响深远。 台湾建省后,清廷派遣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大力开发建设,使台湾的防务和经济得到显著加强。 这在后来抵御外侮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宗棠为官清廉,生活简朴。 他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仅有白银两万五千两和几处老宅,这在当时的高官中极为罕见。 他的俸禄大多用于公益事业和国防建设。 比如在西北征战期间,他自掏腰垫付军饷,在东南任职时,他又捐资兴办船政局、制造局等实业。 左宗棠的去世引起朝野震动。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在其家乡建立专祠祭祀。 福州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可见他在民间的威望。 更重要的是,他生前推动的新疆、台湾建省等事宜得以继续实施,这些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左宗棠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晚清有识之士在国势日衰时的艰难抉择。 他们既要应对内忧外患,又要克服朝廷内部的阻力。 左宗棠以其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力主收复新疆、加强海防的建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而他清廉自守的品格,更是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他创办的求是书院、船政学堂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近代化人才。 这些人才在后来的洋务运动和近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宗棠深知,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军事和经济建设,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左宗棠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在晚清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依然能够有所作为,这说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可以影响历史进程。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艰难,只要心怀国家、坚持理想,就能为国家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 左宗棠等近代先贤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实干作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信源:(东南卫视——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